【採訪手記】易事「難」做

記者|殷格蘭

回想當初定下大學校媒的題目時,我頗感輕鬆,因為校媒數量不少,又是同學一場。果不其然,發出邀約多半有回應,採訪地點在彼此最熟悉的校園,提問幾乎沒有避忌。他們也放得開,有的面對我們讀新傳的學生,說了好幾次「我畢竟不是專業的」;有的喜歡稱新聞理論為「學院派」,更注重基於自己經驗的理解。

這似乎是一件太簡單的事——我曾因此自我質疑這題目的價值。但隨著採訪的深入和動筆寫稿,我發現簡單的事也要有人做,要做好。當校媒在反修例運動報道中嶄露頭角,又頗受質疑時,呈現校媒的話語和態度,也是一種價值。

受訪者容易找,便更要有針對性,夠典型。我們選擇了因是次運動報道而影響力大幅增加的校媒,也找到了拍攝特定畫面的學生記者。同學在訪談時語言較為輕鬆和隨意,但同時,記者對於信息核實更需細緻。小問題如「究竟是個人還是團體花費?」和「究竟哪些費用可以報銷?」都需一再同受訪者確認。

新聞並非要為標榜「難」而做,「易」更非怠惰的理由。無論實際操作的難易,記者都要用對待「難」的態度做,而其背後體現的是同一套記者的責任和操守。

完整報道:初生之犢 校媒走進示威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