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雞潛力大 撐起活雞市場

編輯│陳美君 記者│楊穎欣 茅淑怡 攝影│楊穎欣 茅淑怡

自一九九七年以來,禽流感疫潮屢次襲本港,肆虐超過十載。香港前後經歷五次殺雞,雞農、雞販損失慘重。今年農曆新年前,禽流感又來襲,政府宣佈暫停內地供港活雞至少四個月。本港活雞供應可否滿足市民需求,而本地雞隻又可否絕地反擊,令市民重拾食活雞的信心,是本港養雞業面對的一道難題。

「本地雞是香港的飲食文化」

113birdflu_2
玲姐表示,活雞是香港飲食文化,應要保留。

從上一代已經營雞檔的玲姐,在九龍城擺活雞檔已有二十多年。每次禽流感爆發,都會影響生意,最近農曆新年這次,只能賣冰鮮雞,生意下跌了五至六成,因市民一聽到禽流感爆發,都會暫時避免吃活雞。

玲姐感嘆雞檔不僅是生意,更關乎人情,是生活、是文化。玲姐記憶中以前甚至有日本、新加坡遊客,由導遊帶領來港看活雞。她形容賣活雞「很有朝氣」,是香港人的飲食文化。而二零零八年政府推行收活雞牌照計劃,向家禽零售商、批發商、運輸商和農戶推行自願還牌/租約計劃,因交情深厚且捧場的熟客挽留,玲姐才繼續留守雞檔。

雞場設備完善 爆禽流感機會微

自九七年爆發首宗禽流感,期後陸續發現病例,政府為保障市民健康,一直限制本地雞農飼養雞隻的數目。

113birdflu_5
郭銘祥表示,香港並沒有農業政策,政府完全忽視香港農業發展。若能生產香港品牌的產品,建立信譽,再賣上大陸,可令香港經濟更健康成長。

活力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的老闆郭銘祥,是本港雞隻嘉美雞的研發人之一,他不同意政府限制本地雞隻數目的措施:「香港雞場爆發禽流感的機會其實很微。」

因政府監察雞場衛生的措施完善。二零零二、零三年時,郭銘祥的雞場曾經爆發禽流感,但自此之後,他把雞場的舊設備拆卸並重新設計改良,由無窗的舊式雞屋,改為半密封式,加強空氣流通。現時漁護署會巡查雞場,檢查防雀網和通風是否足夠,也會每月至少一兩次取走塵埃樣本,化驗有沒有禽流感病毒,而雞籠也會經過食環署在長沙灣批發市場消毒,才帶入雞場取雞,然後再運到長沙灣批發市場出售,有效監管農場,以確保生產安全的食品。

培育本地雞種泰安雞的老闆之一香欽偉,其祖業管理養雞農場已經有六十幾年。他設於在上水的鴻利農場,每日生產三千隻泰安雞,亦投資了五百萬元引進自動化設備,無論是餵飼料,還是清理糞便,都經由管道運輸和吸走,不經人手。雞舍內還有自動感應溫度的抽風系統,亦有用暖水管建造的保溫系統,以達到恆溫之效。他表示每一隻雞自出生後便會開始注射疫苗,情況有如初生嬰兒一樣,疫苗均由政府註冊認可,有助減低雞隻發病率,香欽偉笑言:「這樣的設備『服待』一隻雞,人都未必得到如此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