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紀宜
要令報道變得完整,記者必須透過問問題,以明瞭受訪者的想法。然而,是次報道以在囚支援作主題,採訪時難免會觸及受訪者一些較沉重的經歷,例如釋囚、支援者的過去。猶記得與一位受訪者訪談時,我和搭檔丁傑麟的問題勾起了他一些難堪的回憶,令他在我們面前落淚。事後我倆十分自責沒顧及受訪者的情緒,更擔心我們在吃「人血饅頭」——我們好像在揭露受訪者的瘡疤、消費別人的傷痛,以成就這份報道。
或許記者的工作本來就矛盾:我們既要確保報道內容完整,讓公眾知道實情,又要慎防採訪問題會令受訪者受傷。而且,這專題有新聞性,並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奈何採訪還須繼續。我和丁傑麟帶着這份矛盾,戰戰兢兢地開展後續工作。有趣的是其他受訪者彷彿洞悉到我們的憂慮,不約而同地說希望有更多香港人知道在囚支援的重要性;有位支援者更說自己是受新聞報道啟發,才開始提供援助。聽畢後我在想:《大學線》不就是一個途徑,喚起社會對囚權的關注嗎?假如由我們親手撰寫的報道能激起更多人加入支援工作,使在囚社運人士獲得更全面的幫助,一切便會來得有意義。我和丁傑麟就是懷着這信念,一同完成了此報道。
當記者的好處是可與不同人聊天,從別人的故事獲得啟發;跟其他記者合作又可學習如何取長補短,採訪遇到阻滯、快要截稿時更能互勵互勉。正因記者的工作與人緊緊扣連,縱使過程會遇到各種拉鋸,新聞界的未來亦岌岌可危,我也希望捉緊時代的尾巴,「做得一日得一日」。
完整報道:牢獄中送暖 支援囚友石牆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