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219
——中文大學出版社、教 務長室和現時的香港亞太研究所;跟隨過的上司有潘光迴 博士、黎明先生、詹德隆先生、吳利明博士和楊汝萬教 授。我一九七七年六月加入當時剛成立的中大出版社,一 晃十載,隨因晉升為高級私人秘書而調往教務長室,跟隨 當時是教務長的楊汝萬教授。我慶幸自己甚有上司緣,各 位上司對我都十分好,而最合拍的,要算是現時的楊教授 了。他對人和藹可親,沒有一丁點兒架子,待下屬如朋友。因此,當楊教授於一九九零年九月出任新成立 的香港亞太研究所所長,邀請我過檔時,我便毫不猶豫的答應了。 現時香港經濟處於低潮,裁員減薪不絕於耳,我在此鼓勵各同事在逆境中要更加努力工作,自我增值, 服務社會。 我(右一)與全體教務長室同事攝於一九八九年。 他們是(左起)楊汝萬教授、周啟賡先生和陳丁馨 國女士。 歷 歷 在 目 日本研究學系吳慕安信 這是一幀很有紀念價值的照片。雖然是陳年舊照,當年 情景卻依然歷歷在目。照片中只剩下我(左二)還繼續在中大 工作,其餘各人各有因緣,有些已回日本發展、小孩亦已長 大成人,相信現在就讀於高中吧!左一是鄭慧芬小姐,日文 組時代的副修生,往日本進修後回到本系任教,現已移民加 拿大。中座者為日本研究學系開國功臣余均灼先生,他亦已 退休兩年多了。 世變情猶在 歷史系郭少棠 世變似潮夕,又如波如濤,來去起伏。 從農圃道的圓亭,走過 Berkeley 的 Telegraph 街,置身於馬料水的校園,二十四年來的變化令 人目不睱給,香港的變更叫人驚奇不已。 七七年的沙田的是條農村,舊墟的夜市經常 找到大學同事的足跡。從校園出九龍必須小心翼 翼地乘車走過何東樓對面的小橋。夜裡還要想起 這座鬼故連篇的神秘舊建築。當然,緩慢而煩燥 的舊式火車總有它溫情的一面,炎夏的溫度比人 情還要高! 城門河旁吐露港的海水仍然伴著崇基,那幾 間殘舊海邊木屋、小艇、麻雀耍樂和汽水帶給老 崇基人無限的追憶。我獨愛荷花池:樸素、清淡 和自然的環池小路,無數次和同事、學生深談小 笑,還有陪著母親無力的步伐,走過她在大學道上一年的光景。 大學成長壯大了,是因為它能承受多少無情的衝擊。七七年底揭起學制四改三的序幕,一拖直至 八七年才吿終。新學院和新學系的誕生,給予大學無比的動力,醫學和工程的人才是社會不能缺少 的。雖然醫學院事件抵擋不住改制的壓力,大學始終如一地替社會塑造人才,志氣未有因政治阻撓而 消沉。 校園的發展沒有停步。逸夫在校園的一角冒起,替書院制打了一枝強心針。帶給個人最大的喜悦 是它鋪得整齊的網球場,球來球往的活力夾雜著無邪的歡笑,多少是童真的反射。 校園的改造自有喜有樂。我最懷念的是昔日古典清雅的崇基舊教學樓,意大利碎碎的石塊,裝飾 著混合中國式的四合院和歐洲中古修道院古雅的建築。長廊圍繞著濃密蒼翠的老樹和綠草。冬暖夏 涼,鳥語花香,顯見創校先賢別具慧眼的天人合一的妙意。 香港的擠迫和污染,襯托著校園這片別有洞天的桃花園地。如此珍貴的空間,無論是崇基的荷花 池、新亞的圓形廣場、聯合圖書館的草地、逸夫行政樓的空地,抑或是范記的文化廣場,都是智慧和 人格培育的至佳土壤。大學育才,翅識和品德並重,文化使命更是大學所以為大學的靈魂。面對大時 代的轉化,大學站得穩穩的,實不懼社會波濤的挑戰。 八十和九十年代香港身處世變的時代。中英聯合聲明給予香港新生,八九民運和基本法的落實寫 下香港民主法治的命運,九七回歸和金融風暴拉下了香港自信和自傲的面紗。多年來大學替社會育才 和儲才,包括各種精英培訓和到内地實習的計劃,面對這莫測的世變始終沒有離棄自己的使命。 十年人事幾番新。工作加上在農圃道讀書的日子,一算已近三十年。世變情猶在。大學四十歲的 誕辰,正好是緬懷這段世變溫情的良機。再走上四十年,它的情還在嗎? 我(左一)一九八零年為崇基教職員聯誼會聖誕聯歡合唱 表演練習。相中人包括現任歷史系系主任蘇基朗教授、 日本研究學系系主任李活雄教授、前崇基歷史系聯絡員 鄺兆江教授、前崇基輔導處吳瑞卿博士。 作為社區的校園 宗教系江大惠 中大的校園不單是一所進行教學、研究、研討等學術活動的高等學府 的所在地,也是一個生活的社區,許多教員、職員、職工和他們的家人都 住在這裡。除了辦公室、課室之外,整個校園都是同工及家人公餘的生活 空間。在校園內,不單會碰上同事,也會碰上他們的 長輩、小孩,彼此的接觸交織成一個活潑的社區。 汽車有小毛病,很容易找到有維修經驗的同事第 一時間伸手相助。校園內還有私家託兒服務、藝術興 趣班、生日會。子女上學可倚靠家長間的接送網絡, 或一起乘搭保母車。子女就讀不同的學校,使家長間 可分享不同課本和教學法;上同一所學校的,校服、 課本一傳一,的確節省了許多資源。 晨運凝聚了同事、同事的長輩和學生;傍晚會遇 上攜寵物散步的同事;買菜、購物時相遇,又可交換 育兒心得、菜譜。人與人的交往無需刻意營造,社區 的氣氛自然地增長起來。一對擁有內地大學學位、現已退休的夫婦吿訴 我,他們甘願來中大當工友,就是為了子女能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我 衷心認同他們的選擇。 長期服務感想 物業管理處倫炳森 廿五年,在中大已經服務了廿五年。有甚麼感想?是不敢想!為甚麼呢?過了一大段安逸穩定 的日子後,接下來是惶恐,前路不明。工作於一個敏感部門,那還有甚麼好想。但回歸現實,我們 還是要面對的。當香港股市還是萬八點的時候,有沒有人吿訴你,香港會弄得今天的如斯田地?面 對失業減薪之際,政府還要加税,有沒有這個道理?資源增值已成為每一個老闆的金句,工人心裡 的驚心語。但增值之後,有誰會確保你的飯碗。以前打工總希望升職加薪,但現在竟是不望升職, 但求減薪留職。這是個甚麼世界呢! 難忘的是,當年年少氣盛,又恃武術上的成就(當時我掌管了香港的跆拳道界),做了一件傻 事,幸得當時的建築處主任陳尹璇先生寬宏大量,才幸免於難。多年來,一直耿耿於懷,但又苦無 機會。陳先生,容我在這裡衷心的向你説聲多謝。 高興的是,雖然身處一個龐大的機構,繁瑣的事又那麼多,不同的聲音及意見肯定存在,但通 過溝通和合作,都能將問題一一解決。這些成果有賴一班默默耕耘,不怕勞苦的同事才能取得。 安慰的是,可以親手建造了一座李卓敏醫學大樓。大樓已落成經年,現在還能運作正常。 4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