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間氣候變化博物館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於去年12月在香港中文大學正式開幕,是香港第一所以氣候變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博物館位於中大康本國際學術園,佔地寬闊,距離港鐵大學站僅三分鐘路程。館方希望藉各種多媒體裝置及互動顯示設備,讓各界人士,尤其學生,了解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博物館分四大展區,第一個是「極地廊」,入口放置了中國第一艘極地探險破冰船「雪龍號」的模型,附近展示極地探險科學家所戴的帽子及飾章等,還有一面探險團曾豎於北極的巨旗。此展區內大部分珍貴展品,是由全球首名踏足三極(北極、南極及珠穆朗瑪峰)的香港女探險家、中國極地博物館基金創辦人李樂詩博士捐贈,包括不少罕有標本,例如鯨魚脊骨、北極馴鹿角、北極棉、變質岩、企鵝蛋,及一款名為菊石的已絕種軟體動物等。
「極地廊」置有多部電腦,生動介紹貝母雲、北極光,以至冰芯鑽探及如何興建冰屋等與環境相關的主題,還有多個展示板,詳細介紹中國在三極的研究站。展區播放的一段七分鐘影片,配上仿真效果,帶領參觀者登上「雪龍號」從上海出發,走過日本海及白令海,再進入加拿大盆地,一直到達目的地北極海,親嘗探險滋味。廊內最後一部分,仿建李博士在南極洲探險時住的房間,並放置了她當時用的書本及雜物等。
離開三極展區後,參觀者可進入「衞星遙感及環境監測廊」,觀看模擬的地球及大氣衞星圖片,一如在中大衞星遙感地面接收站所看到的一樣,感受一下怎樣密切監察地球在時間和空間的變化過程。透過Google Earth,又可在大屏幕上檢視香港不同地區若因氣候變化而導致海平面上升,將會變成甚麼模樣。
下一個展區名為「香港中文大學的創新研究」,展示了中大為回應氣候變化,在環境科學、能源科技等廣大範疇進行的研究和成果,包括生物燃料、太陽能光伏、以光觸媒氧化進行空氣及水淨化、可持續城市設計和規劃等。
最後一個展區是「香港賽馬會環保天地」,展出多件用廢舊馬蹄鐵製造的藝術品、一部介紹如何將草玻璃循環再造成磚頭的模擬器,以及賽馬會其他綠色社區項目。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是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地球保源行動三個重點項目之一。該行動為期五年,獲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捐五千四百萬港元支持,由中大推行各類型公眾教育活動,宣揚環境保護及可持續發展。詳情請參閱www.gaia.cuhk.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