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健枝:環評二三事
1. 祝賀你獲得國際環境影響評估協會(IAIA,簡稱國際環評協會) 2016年度區域大獎!能談談得獎情況嗎?
國際環評協會共有一千七百位來自一百二十國的會員,每年齊集出席由各大洲輪番舉辦的年會,會上頒發國際大獎以及專為舉辦洲而設的區域大獎。今年5月,年會在名古屋舉行,所以嘉許的是在亞洲持續推廣環評應用的人士。
獲獎對我而言很是驚喜,沒想過自己能成為大中華區首位獲此獎項的人,同時很高興見證香港在國際環評界佔上一席位。
2. 能簡單解釋一下環境影響評估是怎麼回事嗎?
預防總是勝於治療,人如此,環境也一樣。如果等到污染造成後才懲罰肇事者,破壞已無法挽救。環評相當於預防醫學,當預見某個發展項目、政策或規劃對環境可能造成影響,我們便會想方設法避免影響;如果無可避免,就致力減少影響;如果無法減少,就務求緩解影響;如果無法緩解,則要有所補償。
3. 你是環境諮詢委員會前主席。回顧任內工作,哪次事件最難忘?
我在環諮會從一個委員做到主席,前後十五年。1995年,是我擔任環諮會環評小組主席的第二年,當時香港在建新機場,建設分成幾大部分,包括青馬大橋、大嶼山北部幹線、東涌新市鎮等,大多通過了環評,唯獨最後一個項目——機場油庫,環評小組建議不通過。原因是油庫選在一座無人島上,正是中華白海豚出沒的海域。遠洋郵輪要停泊小島卸油,需要在小島興建碼頭。建造會破壞海豚的棲息地,而水底打樁的噪聲亦會影響海豚的溝通與作息。
也許壓力真能刺激創意,項目在三個月內提交了解決方案:一,另覓地方興建永久油庫,小島只充當後備油庫;二,設立海豚保護區,讓受干擾的海豚棲息;三,在海底使用氣泡帷幕減少打樁的噪音。這樣,不但沒有拖慢機場建設的整體進度,還令香港多了一個海岸保護區,更把一種水底打樁的新技術介紹給業界。
4. 港珠澳大橋、機場第三條跑道等事件令環評成為環保團體責難的焦點,對此你有何看法?
環評只是針對議題作科學分析,並非判斷項目應否進行,很多人將兩者混為一談,我也因此揹過黑鍋——有次扭開收音機,主持人說,香港從今多了一個公敵,我正在好奇到底是誰,怎料他說:林健枝!說的是環諮會通過了維多利亞港填海的環評,所以我成了全民公敵。我致電主持人反駁:我同意環評報告,指的是環境部分符合香港標準。至於我個人是否贊成填海,那是另一回事。我不會因為討厭某項目而故意把其環評報告評定為不合格;同樣地,也不會因為政府很希望某個項目成事,而把壞的說成好的。
5. 聽聞你最近給世界銀行當顧問?
很多開發銀行,包括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亞投行,都希望它們資助的發展項目對環境和社會有益。我最近替世行檢視它的中國項目,看看哪些做得好,以故事形式寫成教材,讓世界各地知道世行認同的、樂於資助的是怎樣的項目。
廣東省一個農業污染控制項目令我印象深刻。為了控制化肥的過量使用,農業部門設計了一張智能卡,農民憑卡往指定農資店購買符合環境安全的化肥,有七折優惠;同時,智能卡記錄了農民的個人資料、田地面積、化肥用量等信息,如果農民購買超量化肥,則不能享受補貼。小小一張卡改變了農民的行為習慣,非常聰明,值得推廣。
6. 能談談你最近參與成立的香港環專會嗎?
香港有很多和環境相關的專業學會,像香港聲學學會、香港環評學會、水環境學會等。從事環境業,知識既要專,也要廣,我和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建立了環專會這個平台,希望集合不同學會的環境專才走到一起,綜合解決環境問題。
長遠來說,環專會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專業認可制度,讓環境專業的學生出路更明確。環境相關的本科學位只是入場券,要成為環境專家,還須進修碩士課程,或是成為專業學會認可的會員。希望將來有一天政府或企業聘請環境主任時,除了要求某個專業背景,環專會會員身分也是條件之一。
林健枝為大學環境事務督導委員會前主席、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前系主任、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前所長,現為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