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膠珠竟是計時炸彈:磨砂磨掉海洋健康
美國《科學》期刊最近一篇報告指出,幼魚身處微細膠粒(微膠珠)高度密集的環境下,會選擇進食塑膠多於海洋浮游生物,情況與人類喜歡吃薯片多於蔬菜十分類似。是次研究的合著者Peter Eklöv教授說:「這是首次發現有動物喜歡進食塑膠顆粒,情況惹人關注。」
微膠珠是甚麼?
塑膠垃圾在海裏經過水解及風化作用,會慢慢被磨蝕成微粒。微膠珠指的是直徑少於五毫米的塑膠顆粒及纖維。綠色和平一份研究顯示,香港每年流入海洋的微膠珠重量相當於一百一十一架雙層巴士。
化妝及個人護理產品,如磨砂潔面乳、脣膏以至牙膏,都屬微膠珠的主要源頭。由於這些產品所含的微膠珠直徑可少至一微米,現行污水處理系統並未能將其過濾,大部分膠粒都直接排到海洋。另外,因暴雨而溢出污水處理設施的污水,以及用作肥料的污水泥,都是微膠珠進入水域的途徑。
蝴蝶效應
綠色和平警告,微膠珠能吸附及累積大量有毒物質(包括阻燃劑及二噁英),濃度可達到海水吸收同類物質的一百萬倍。微膠珠會堵塞魚類及海鳥等生物的食道或消化系統,導致它們營養不良甚至死亡。大型塑膠廢料更會纏繞海洋生物,令他們動彈不得,繼而淹死或遭纏死。《科學》刊登的研究更發現,在高塑膠濃度環境下生長的魚苗不但體型較小、活動速度較慢,而且躲避捕獵者追捕的能力較弱,所以死亡率亦比潔淨水域生長的魚苗較高。
由此可見,塑膠廢料不但影響海洋生物的發育及行爲模式,對生態系統的破壞亦難以修補。當有毒物質隨微膠珠積聚在海洋生物體內,繼而進入食物鏈,人類最終自食其果。
全球關注
不少國家已開始立法限制化妝及個人護理產品使用微膠珠。美國去年通過法例,規定企業於2018年停止製造含微膠珠的個人護理產品,加拿大亦計劃將微膠珠列作有毒物質。荷蘭、奧地利及瑞典亦聯合呼籲歐洲各國立法禁止或減少產品使用微膠珠。跨國公司聯合利華(Unilever)、高露潔–棕欖公司(Colgate-Palmolive Company )及寶潔(Procter & Gamble)等已發聲明表示會逐步減少或停用塑膠微珠,改用可生物降解的物料來替代。
在中大,學生組織「免廢讀中大」早前與綠色和平合作,於退宿期間增設回收箱,收集學生用剩的磨砂產品,以分析和計算其膠珠含量,希望更多人關注塑膠污染問題。
從你我開始
要想減少海洋污染,手機應用程式Beat the Microbead是個好工具。用手機掃描個人護理產品的條碼,程式便以顏色標記顯示該產品的塑膠微粒含量,讓消費者更全面地了解所選購產品。除此之外,消費者亦可在購買時查看產品包裝上的成分標籤。若有聚乙烯(PE)、聚丙烯(PP)或尼龍等物質,便表示該產品含有微膠珠。
不少日常用品,例如膠袋或聚氯乙烯(PVC)塑樽,都是塑膠污染的元兇。透過培養綠色生活及消費習慣,如自備購物袋或轉用可自然分解的產品,你我都能停止繼續塑膠污染,為海洋生態健康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