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札記
2015年10月

冰川融化 孰好孰壞

劉琳教授
地球系統科學課程

劉琳教授攝於格陵蘭

喜瑪拉雅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喀喇崑崙山脈、西藏和天山一帶的高山,可謂亞洲的水塔。逾14億居民的用水,皆倚賴發源於該處的主要河流。由於氣候轉變,冰川融化加快,冰川融化對下游的水供應有何影響?簡單來說,有好亦有壞,但對我們下一代和子子孫孫,則是壞多於好。

總括來說,亞洲主要河流如黃河、長江、印度河和恒河,河水主要源於融雪和降雨。冰川融化的水只是補充來源,約佔一成的總徑流量。冰川可謂河流的「應急儲備」,只擔當緩衝角色,若「存款」數字下降,方才要動用。試想一下在熾熱的夏天,雪已全融化,雨季又尚未開始,就得靠冰川融化的水,補給河流以及地下水。

西藏的絨布冰川在1921至2007年間退縮了330英尺 <em>(Photo by George L. Mallory/David Breashears)</em>

愈來愈多的地面和太空衛星觀察的科學數據顯示,大部分亞洲高山的冰川顯著退縮,冰川變得愈來愈小。不過科學家對冰川融化的速度仍有不同說法,由每年的40億噸至470億噸不等(1立方米的水約重1噸)。

短期來說,我們動用儲備,無疑會令下游有更多水供應。歐洲一隊科學家預計,在2050年以前,亞洲大部分河流的總徑流量將會持續增長。這對乾旱地區的居民確是喜訊。不過需要警惕的是,在冰川融化的季節,增加的水流可能會造成河水氾濫。

但從長遠來說,就像經濟面臨衰退,全球暖化,冰川儲備用盡,將會如何?我們將失去一道天然緩衝的屏障,下游更容易受季節性的供水短缺影響。有研究預測南亞季風帶來的降雨量將逐漸減少,這意味着冰川消融造成供水不足的影響會更大。

冰川融化所帶來的水供應量增加只是暫時的,不能持久,因此很有需要制訂科學為本的政策以及水管理制度,以應付水供應的轉變和長期冰川融化導致的水流失。這任務殊不簡單,當中涉及高深莫測、錯綜複雜的自然系統,橫跨多個國家和文化的社會系統,不同的用水模式,以及區內的地理政治衝突。隨着科學進步,我們對自然系統了解更多,政府應帶領各相關單位立即行動,實施氣候轉變政策。我們要密切監察,在即將舉行的2015巴黎氣候會議中,是否有達成一致的氣候轉變協議。

位於雲南省的明永冰川

 

 

 

《續綠中大》電子通訊由香港中文大學資訊處校園規劃及可持續發展處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