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醫筆寫

晚期肺癌 標靶藥接力續命

根據衞生署的統計數字,2016年香港共有三千七百八十人死於肺癌,佔癌症死亡人數約26%,是癌症頭號殺手。大部分肺癌病人確診時已到晚期。然而,近年醫學界憑標靶治療屢見奇功,一再延長晚期肺癌病人的壽命。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兼李樹芬醫學基金腫瘤學教授莫樹錦說:「現在我們是找出肺癌的生物標記,例如癌症的驅動基因,然後就是針對這些生物標記來決定採取甚麼療法。」

吸煙引起的肺癌與不吸煙人士罹患的肺癌不同。前者是煙中致癌物導致大量基因突變,因此標靶治療的成效有限,但不吸煙的病人基因突變相對單一,亞洲病人近五成是「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標靶藥正好對症下藥。莫教授說:「我們在2009年發表一項研究,在一千多名晚期肺癌病人中,服用標靶藥物的病人七成病情受控,而接受傳統化療的病人只有四成多見效。」相反,如果病人並非帶有EGFR,則傳統化療的成效較佳。

針對EGFR的第一代口服標靶藥「吉非替尼」是公立醫院的常規藥物,2012年更納入關愛基金的安全網。服用此藥的無惡化存活期約十個月,然而,約一半病人服用九個月至一年左右,癌細胞會產生T790M的抗力基因,導致吉非替尼失效。醫學界遂開發出針對T790M的第三代標靶藥「奧希替尼」。假設晚期肺癌病人先後有EGFR和T790M,依次服用第一代和第三代標靶藥,便可延續平均約兩年壽命。

現在,晚期肺癌治療並非單單要病人苟延殘喘,僅僅保命而已,而是要他們活得有質素,在尊嚴和盼望中與癌共存。

M. Mak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534期(2019年3月)

標籤
肺癌 標靶藥 莫樹錦 腫瘤學系 李樹芬醫學基金腫瘤學教授 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