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家境不俗的陳君洋頂着十優狀元的光環,考入被譽為「神科」的中大環球商業學,畢業後就職投資銀行高盛,年薪逾百萬。馳騁於人生快車道上,錦繡前程平鋪在眼前,名與利似乎毫無懸念,陳君洋卻反其道而行,辭職並創立非牟利機構良師香港(Teach4HK),發動非主修教育的大學畢業生以每月一萬元津貼,到基層中小學任教一年,作為踏入職場前的空檔年(gap year)。
雖然陳君洋自小唸名校,但從未視優質教育為理所當然。令他注意到香港的教育不平等狀況源於中三時參加兒童議會。「在深水埗採訪板間房家庭時,我看見孩子在床上做功課,學習環境很糟糕,觸發我思考,如果我也生於同樣環境,還會像現在這般無憂無慮嗎?」
他渴望為拉近教育貧富懸殊出力,經常義務替人補習,卻隱隱然覺得這並非長遠之策。
直至離職高盛後他應朋友邀請到北京協助「美麗中國」計劃(Teach for China)籌款,眼見名牌大學生上山下鄉義教,陳君洋深受啟發:「這套模式不僅照顧貧困兒童的學業需要,更重要的是為社會培育一群心繫教育的服務型領袖,義教結束後回到各行各業繼續為教育發聲。」
於是陳君洋成立良師香港,首屆計劃在2015年招募了六位應屆畢業生,分派到三間學校擔任項目老師(teaching fellows)。本學年申請人數達一百五十人,從中挑選並培訓了十一位項目老師,合作學校增至六間。合作學校全是基層學校,準則是一半以上學生來自綜援家庭。
項目老師除了任教常規科目,還要組織別出心裁的課外活動和生涯規劃。陳君洋說後兩者對基層學生而言尤其珍貴。「基層家庭往往負擔不起興趣班,令孩子視野較狹窄。父母為口奔馳,難以兼顧孩子的身心發展。項目老師便充當導師的角色,帶領基層學生探索書本以外的世界。」
良師香港曾與跨國投資公司合作,安排中學生隔週到中環中心跟外籍職員交流,令學生領悟到英文不止是考試科目,更是接駁世界的橋樑;也曾有新聞專業的項目老師設計校園小記者計劃,讓學生體驗採訪、拍攝、剪輯等新聞製作流程,給予他們新的職業想像。
除了裨益基層學生,一年的教學歷練更是對項目老師的密集式領袖特訓。「要一個非教育專業的年輕人走進基層課室,獨力駕馭一班學習動機較低的孩子,必然困難重重,考驗表達能力、溝通技巧,以及鼓舞人心的魅力。我深信好老師必然是好領袖。」
陳君洋坦言最希望見到的並非項目老師完成計劃後繼續執教鞭,而是帶着這段經歷走入不同崗位,長遠地推動社會進步和教育革新。
良師香港主要依靠捐款和資助運作,目前籌得接近一千萬元。「以前我在投資銀行的工作是遊說客戶購買基金,現在也是不斷勸人掏錢,不過是為慈善。」他打趣道。
去年底,陳君洋獲香港青年協會頒發「香港青年服務大獎」,他認為除了是對自身的嘉許,也是對其他全職投身非牟利事業的年輕人的肯定。「很多人口頭上支持非牟利組織,但一旦身邊的年輕朋友或家人主動投身時,便笑他們傻,不考慮養家買樓。然而,社會創新需要年輕思維,大眾應多點包容和鼓勵年輕人投身慈善。」
出身商科而心繫公益,陳君洋歸因於中大的人文熏陶。「三年的環球商業課程雖然只有兩年在香港,一年在美國和丹麥,但我也抓緊在香港的時間參與課外活動。在英文辯論隊我結識了不同學系的朋友,激發我思考大學生的社會責任,令我明白在商不止於言商,唸完商科也不一定從事金融業。商學院訓練的是策略思維,而那正是解決社會問題的良方。」
不走尋常路,陳君洋說並非因為英勇過人,只是盡量做正確的決定。「每個人的成功之路應由自己定義,而非迎合他人和社會的期許。我是既有制度的受惠者,不是更應感恩圖報,為社會付出多一點嗎?」
文/資訊處 Christine N.
本文出自中大主網頁(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