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118

論壇 新敎師對敎學工作的感受 ‧新教師履新前,對本校的教學設施、學生的水準和學習能力必有某些期望,這些期望與現實是否吻合昵? •他們在適應新教學環境方面也可能遇到難題,他們渴望得到怎樣的支援昵? •教學發展組於學期初爲新教師舉辦的迎新會,對他們的教學和適應新環境有哪些助益呢? 四位新教師應本刊邀請,在任教個多兩個月後,執筆談談感受。從個人理想、學生表現,以至大學和同事的支援都有論及, 以不同角度 詮 釋所見所聞。 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樊善標 我其實不算是 新教師,更不能算 是中大的新人,因 爲我的學位都是在 中大唸、的,也曾經 在 母 校 工 作 過 幾 年,只是四年前才 轉到香港城市大學 的語文學部,現在又回來了。不過看似熟悉 的環境也常常在冷不提防的時候令我吃一 驚,畢竟過去這四年中大文化已經有很深刻 的轉變了。 就說最切身的教學吧。到職不久,還未 開課的時候,我就收到教學發展組的迎新會 請柬,活動還是一連兩天的。從前很多教師 都認爲只要學問好,教書是不須講究甚麼竅 門的,又或者認爲授課生動有趣很大程度上 是講者有天生的魅力,旁人要學也學不來。 這些想法,現在已經沒有那麼多人相信了 ’ 而要改進教學,也不一定單憑個人力量就做 得好;所以我認爲有一些專家,有一個部 門,能夠隨時協助解決困難,甚至主動提供 意見,是非常重要的。 我心目中的教學支援,不僅是授課技巧 的分享和培訓,更重要是幫助教師發展出適 合他和課程的教學方式,這一方面適當 的教學評估工具,另一方面要讓教師掌握有 關學校資源的訊息。前者有教學發展組推行 的 Capturing the Student Perspective 計劃,我 已經參加了,效果怎樣很快就知道;後者需 要電腦服務中心、圖書館、學系等部門的配 合。工作大家都做了,但我覺得發放資料的 方式應該可以再方便些,不用花很多精神才 能蒐集得到。 一間大學以教學和硏究爲主導,似乎是 理所當然的,但當規模愈來愈大,行政效率 難免成爲推行措施的重要考慮。就我這一個 多月的觀察,教學的重要性各部門還是普遍 認同的,不過有些規則和慣常做法還算不上 完善,小至影印的問題、電腦出了毛病求助 的門道,大至圖書館收藏資料的方式,都令 我有點不適應,在在提醒我實在是個新人。 我曾經想過很多次,應該盡快適應環境,還 是設法讓環境適應我呢?中大的年紀比我還 要大,我明白不能一下子要所有事情都改 變。 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系黃偉 未加入中大之 前,我曾與香港其 他大專院校的教硏 人員合作硏究,並 因開會而短暫停留 香港,對中大總算 有 一 個 大 槪 的 印 象,知道這裡的教 學設施和學生水準,與我工作過的美國和新 加坡大學相若。 初到中大上班,最先吸引我的是優美的 校園,接下來是同事的熱情照顧與幫助。原 來他們早已替我妥善安排一切,剩下來的, 只是申請電子郵遞戶口之類的小事情,令我 愜意非常。 儘管加入中大只有短短數月,但已深深 感受到校園內友善、和諧和互助的氣氛。系 內同人不憚煩地解說本系的教學與硏究狀 況,俞肇熊、張惠民、賴紹琼等教授更撥冗 耐心告之新教師應注意的事項和香港學生的 特點。 而教學發展組舉辦的迎新會,是我歷來 參加爲時最長而印象最深的同類活動。我之 前參加過的迎新會不外是半小時的聚會,領 一些學校資料後,跟與會者談談天、進點小 吃便散會。然而,中大的迎新會爲期兩天, 先觀看短片,認識大學,隨後由資深教師談 教學心得,下午再分組討論,還有圖書館及 電腦設施的使用介紹,顯示出籌辦者花了許 多功夫,安排細心、周詳,能協助新教師了 解與認識中大優秀的教學文化。 教學方面,中大採取的小班制(二十至 三十人)是最理想的。一位資深教師在迎新 會上提示我們記著學生的名字,這將有助鼓 勵他們參與討論。我活用於課堂上,果然很 湊效。新加坡的學生上課時比較拘謹,香港 的都很成熟,活潑中又懂得自制,雖然他們 的英語表達能力稍遜,但發音準確。 至於教學設施方面,只需看看每名學生 都有自己的電腦戶口,又可隨意使用電腦設 施,便知道中大的基本設施足夠。 從同事得知,中大有最佳教師,我 想要是獲獎教師上課時,校方能安排同一領 域的新教師旁聽,借鏡學習,對新教師當有 啓發。 (黃偉教授口述;陳偉珠筆錄) 教育心理學系張儉成 「在槍林彈雨的 戰場上,傑克突然 發覺他的伙伴不見 了。他竟然不理會 隊長的命令,一支 箭地跑回樹林尋找 失散了的約翰。最 後,隊長看見身受 重創的傑克背著約翰的屍體回來,不禁搖頭 歎息:『早已叫你別冒險,這樣做値得嗎?』 傑克堅定的回答:『隊長,我找到約翰時, 他還未斷氣,他對我說:傑克,我知道你會 回來的。』傑克救不了伙伴的性命,卻拯救 了生命的尊嚴和價値。」 在教育文憑班的第一堂,我以上述故事 勉勵學生。作爲教師的,有時或許會經歷槍 林彈雨,或許要跟青少年一起走過幽谷,替 他們包紮傷口、治療創傷,然而能夠讓他們 重拾生命的尊嚴和光采,這一仗,還是很値 得堅持下去的。 這個學期我教授「學生輔導」和「課室管 理」兩科,學生上課時都很投入,無論是玩 遊戲時顯露的笑容,又或是聽故事、看錄像 帶個案之後動心的神色,都叫我寬懷得著。 每次看見他們放下日間工作的疲累,抖擻精 神回來上課,我很感動。在課堂上與他們接 觸,讓我認識了他們的教育理想和使命,也 知道他們如何在學生生命裡澆灌祝福和愛。 他們的學生真幸福! 數年前我在中大完成硏究院的課程,今 天放下中學行政的工作,再踏進教育學院的 課室,心裏很是雀躍。能夠在在香港最高學府 裡培訓教師,幫助青少年成長,自覺承擔著 一份極有意義和重要的工作,心頭湧出一份 尊貴的感受。無疑「初到貴境」,對中大的行 政及教學環境都不熟悉,例如借用教具和尋 找資料也要花一些時間摸索、適應。然而, 我的同工常主動給我幫忙,我十分欣賞並在 這裡多謝他們。同樣難忘的是,學生也給我 不少支持——其中一名每次下課後總會跟我 打招呼,問候一兩句,眼神充滿鼓勵。 中大是個很有文化氣息的地方,四周環 境淸幽,林蔭處處,實在是求學的理想園 地。有機會在這裡與同工一起交流硏究,與 學生暢談理想,的確是賞心樂事。願與大家 一起尋夢,共同成長。 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廖維新 我 在 台 灣 長 大 , 其 後 赴 美 深 造,不曾在香港居 住,對它的印象大 部分來自傳播媒體 的報導,該等報導 泰半著眼於市民生 活方式與經濟活動 等資訊。但我對中大的教學設施與學生水準 倒有信心,要不然它也成不了一所知名學 府。 八月抵港履新後,如我所料,中大的基 本設施充裕。不過,要適應全新的環境,總 得花些功夫調配自己,幸而系內同事紛紛主 動幫忙。安頓後,我發覺自己對香港的認識 明顯不足,尤其在教育體制、學生的學習方 式與態度等方面一無所知。而自己又是初次 出任大學教師,對大學教育的教學技巧等知 識所知甚淺,所以第一時間報名參加迎新 會。 我從迎新會迅速了解中大的各種教學輔 助資源,如圖書館的服務與電腦系統的使用 等,並與來自不同國度、教學經驗豐富的老 師共聚一堂,聆聽他們寶貴的教學心得,使 我知道各種教學技巧、往後可能面臨的挑 戰,以及好老師應具備的條件與教學態度, 對我十分受用。另外,我在聚會上結識了不 同學術領域的朋友,可說是額外的收穫。在 此感謝主辦單位的細心安排。 然而,主辦單位若能在「教學經驗分享」 環節舉行前,槪略介紹香港的教育體制與學 校的評分方式等,對來自不同國家,有著不 同教育背景的新任老師了解此間的教育運作 會更有幫助。 其次,分組時盡可能平衡小組成員的學 術背景,讓組員可與不同學術領域的老師交 流,又可避免因大多數成員有著類似背景而 偏重討論某項主題。此外,小組主持人也須 盡力引導組員依預訂的主題進行討論,以免 偏一而失全。 開課還沒有多久,對各方面都談不上有 深入的認識,初步的印象是中大學生都很聰 明活潑’學習上沒有大問題;而依山而建的 校園,景觀獨特,最教我喜歡。 中大通訊 CUHK NEWSLETTER 網址 websit e http://www.cuhk.edu.hk/puo/ 1.本刊逢四日及十九日出版。 2. 來函或投稿請寄沙田香港中文大學秘書處出版事務處《中大通訊》 編輯部(電話2609 8584,圖文傳真2603 6864,電子郵遞 pub2 @ uab . msmail . cuhk . edu . hk )。 3.投稿者須附真實姓名、地址及聯絡電話,文章則可用筆名發表。 4.編輯有權刪改及決定是否刊登來稿,不欲稿件被刪者請預先聲明。 5.本刊所載文章只反映作者之觀點和意見,並不代表校方或本刊立 場。 6. 所有內容未經編者書面准許,不得轉載。 7.本刊每期發行三千八百份,免費供校內教職員索閱,部分郵寄本地 教育機構及與大學有關人士。私人索閱,請致函本刊查詢。 1. The Newsletter is published on the 4th and 19th of each month. 2. All contributions and suggestions should be sent to the Editor, CUHK Newsletter, Publication Office, University Secretari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el. 2609 8584; fax. 2603 6864; e-mail pub2@uab.msmail.cuhk.edu.hk ). 3. Contributions should bear the writer's name and contact telephone number, and may be published under pseudonyms. No anonymous letters will be published. 4. The Editor reserves the right to reject contributions and to edit all articles without notice for reasons of clarity, length or grammar. Those who do not want to have their articles amended should indicate clearly in writing. 5.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e CUHK Newsletter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are not necessarily those of the University or the Editor. 6. No part ofthis newsletter may be reproduced without the written consent of the Editor. 7. This publication has a circulation of 3,800 and is primarily intended for staffmembers of CUHK. Copies are also sent to loca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s assoc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Those who wish to be included on the mailing list please contact the Newsletter direct. 截 稿 日 期 Deadlines for Contributions 期數 Issue no. 出版日期 Issue date 截稿日期 Deadline for contributions 119 4.1.98 15.12.97 120 19.1.98 2.1.98 121 19.2.98 3.2.98 122 4.3.98 16.2.98 123 19.3.98 3.3.98 124 4.4.98 18.3.98 125 19.4.98 30.3.98 126 4.5.98 16.4.98 127 19.5.98 4.5.98 128 4.6.98 19.5.98 129 19.6.98 3.6.98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事務處出版 編輯:梁其汝 助理編輯:蔡世彬 李琪 陳偉珠 製作:梁淑嫻 黎寶翠 Published by the Publication Offic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ditor: Amy K.Y. Leung Assistant Editors: Piera Chen, Lawrence Choi Graphic Designers: Pony Leung, Stella P.C. Lai 印刷:鮑思高印刷有限公司 Printing: Don Bosco Printing Co. Ltd. 3 第一壹八期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九 日 中大通訊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