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上友名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魏敬國、楊思毅、郭梓樂給香港的情商課

(左起)魏敬國、郭梓樂、楊思毅戮力推廣情緒教育(Eric Sin攝)

小明是位乖巧勤奮的小學生,每次默書前都盡全力溫習,爭取拿滿分。有一次,他背默英文時寫漏了一整句,被扣掉六十多分。深受打擊的他耳邊響起一把魔鬼的聲音:「既然努力了也是不及格,倒不如別再努力了。」自此成績一落千丈。

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無可避免遇上挫折,受到傷害,這時幼小的心靈便會想方設法給自己披上一套盔甲,保護自己即使失敗了也不會感到痛苦。

假如此時老師未能了解小明的心魔,只是一味責備他不努力,那很可能小明從此對自己愈發沒信心,對學習喪失興趣。可幸的是,他遇上的老師是郭梓樂。「我只是開解了他十分鐘,讓他明白,一次的默書失手不代表他學英文是失敗的,也不代表努力沒有回報。一場簡單的對話就能幫助學生認清事實,了解自己的情緒和需要,走出信心消沉的漩渦。」

那是2017年,郭梓樂和楊思毅分別在中大修畢法律政治與行政學,透過「良師香港」(Teach For Hong Kong)進到一所小學當副班主任,深刻體會到香港小學生最需要的並非智商的操練,而是情商的提升。而情商高絕不是乖巧、聽話、不發脾氣,而是懂得接受、表達自己的情緒,好好與自己和他人相處。

情商高並不等於乖巧聽話,而是懂得表達自己情緒,也允許別人表達情緒

不久,他倆認識了計量金融學畢業的師兄魏敬國,三人結合專業能力以及對情緒教育的熱誠,創立社會企業「感講」(JUST FEEL),與小學合作,推廣「善意溝通」。

以小學為服務對象,是鑒於要預防情緒問題積重難返,必須及早介入。楊思毅解釋道:「英國政府2015年的心理健康政策白皮書指出,50%成人心理健康問題始發於十五歲前,75%在十八歲前,積壓到後來不可收拾。當認識到社會的健康問題原來可以在學校內預防,英國正式將社交情緒教育設為學校必修課。我們希望香港也能做到。」

善意溝通的正式名稱是「非暴力溝通」,由美國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開發。他發現多數人的溝通方式為「暴力溝通」,即是以主觀評判代替客觀描述,並將衝突歸咎別人。「你真沒用」、「你怎麼這麼笨」就是常見的出口傷人。他相信,每個人做每件事背後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假如我們能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便可幫助彼此看見真正未被滿足的需要,產生同理心,建立連結,和諧相處。

一套逾六十張的感受需要卡把抽象的情緒和需要圖像化,幫助小朋友挑選精準詞彙來表達所思所感

有位調皮的學生在班上極不受歡迎,因為他總是在同學玩耍時在一旁搗蛋,同學們都討厭他疏遠他。學會善意溝通的老師讓他從「感受需要卡」選出詞彙,表達自己在看見別人玩耍時的心情,他選了「孤單」和「妒忌」。老師讓大家設身處地想想他為何會有這些情緒,大家一下子明白,表面上的搞怪和騷擾行為原來只是為了吸引大家注意,接納他做朋友。大家下課後紛紛圍在他身邊給予安慰,伸出友誼之手。

善意溝通有四個步驟:第一是透過觀察,把事實陳述出來,避免評論,例如「我看你今天好像很累,是不是睡得不好影響心情?」;第二是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讓對方知道,例如「你這樣大聲說話令我感到害怕。」;第三是清楚扼要講出自己需要;而最後是請求,以明確及具體的方式告訴對方,可以如何滿足自己的需要。

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要,坦露內心的脆弱,很需要勇氣。魏敬國說:「JUST FEEL的中文名稱『感講』與『敢講』同音。說出自己的感受,不怕尷尬,無懼嘲笑,本身就是很勇敢的事。」

學生圍成一圈輪流抒發自己情緒以及聆聽同學心事

只有勇於展露自己脆弱一面,才能收穫關係的昇華。郭梓樂指出,學會善意溝通的老師更能獲取學生信任,比單純利用獎勵或懲罰手段更能有效糾正學生的偏差;學生學會表達自己感受和接納他人感受以後,同學之間友誼更深,對班級、學校的歸屬感也大大提高。

即使是那些表面一團和氣、從不爭吵的職場,底下也往往翻滾着情緒暗流。楊思毅說:「很多人問我,是否學會善意溝通後再也不跟人吵架。當然不是,我們都是人,是人就有情緒。但吵架並非為了傷害對方,而是為了加深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從而想辦法同時滿足大家的需要。

「人與人之間真正的連結並非來自發生衝突時忍氣吞聲,而是把矛盾舒服自在地表達出來,有意識有技巧地溝通。先處理雙方的感受和需要,再解決事情,往往事半功倍。」

三位創辦人不約而同表示,若非當年入讀中大,今天不可能另闢情緒教育的蹊徑。郭梓樂感激中大給予他極大的思考空間與自由,看清自己真正想從事的並非法律而是教育。新亞人楊思毅回望書院生活點滴,課堂以外的非形式教育讓他樹立起追求有意義人生的價值觀。魏敬國則感謝母校在他們創業萬事起頭難之際總是慷慨提供資助、人脈與專業意見。

JUST FEEL創辦人和職員均畢業自中大,他們感激母校給予的思考空間令他們勇於追求理想(Eric Sin攝)

情緒既是我們每個人的一部分,也是指引我們行為的重要嚮導。我們要做的並非把痛苦與悲傷隔絕在外,而是接納自己的情緒,舒服的做完整的自己,從情緒中得到成長的養分,同時允許別人舒服的做自己、表達自己。畢竟,安頓好自己,才能安頓好一切。

文/資訊處 Christine N.

本文出自中大主網頁(2020年6月)

標籤
校友 情緒教育 情緒商數 社會企業 魏敬國 楊思毅 郭梓樂 法律系 政治與行政學系 計量金融學及風險管理科學 新亞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