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的多元共融政策,貫切大學一向開放兼容的精神。常務副校長及利榮森中國文化教授陳金樑教授,與我們分享他對多元共融的精闢睿見,以及多元共融對中大達成其願景與使命如何關鍵。
多元對大學有何重要?
大學是社會的縮影,多元的問題,亦應放在這個基礎上討論。簡單去看,多元是人類的實況︰天地萬物本來就各有不同。但往深處看,多元是我們需要珍惜的價值。生物多元,才可以創造美好環境;人類多元,社會才更具活力。如果我們同意多元本身有價值,也是人類社會蓬勃發展的先決條件,那麼我們便不但應保存多元,還應珍而重之,推之以廣。
中大的教育理念如何體現多元?
尊重多元向來是中大的核心價值,這可見於中大校訓「博文約禮」。「文」者學問;「禮」者端正禮讓行爲,均是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中之所重。尤其是「禮」,不應單從反面看,以禮法規管多元,而是應以正面理解,使群體茁壯,因其助長正行,使我們能共享努力成果。
所以,實踐多元可以說是中大基因的一部分。有多元,自然有共融,故此兩者必然並行。沒有共融,多元便無從實現。然則共融本身指的是甚麼呢?我們因此必需訂明一個多元共融的政策。
新推行的多元共融政策如何表達中大的教育理念?
大學的多元共融政策,表明開放與互相尊重是培養多元社群的要素。開放就是不以自我為世界中心,並承認凡人皆有價值。開放就是在人生追求理想的路上,視他人為對等的夥伴,不論彼此持何種見解或各有多少異同,都可以向對方多學習。明白了這一點,互相尊重就是必然的事。而能夠互相尊重,自然也就會有同理心和有意義的交流,也就是「禮」。
就此而言,多元共融政策清楚地闡釋了多元的價值,以及大學恪守的社群原則。政策是由前任副校長張妙清教授帶領的委員會,經討論和諮詢多時之後制定的,申明為大學成員提供安全和理想環境的決心,也為個人和集體行為訂下標準。
這政策的目標將如何實踐?
這政策凝聚了大學目前維護和推廣多元共融的政策、項目以及部門。新成立的多元共融事務處將與各學院、書院、研究院,其他部門、課程緊密合作,以創造和維持一個多元共融的環境,使大家樂於在校園學習、研究、工作、休閑、生活,培養對大學的歸屬感。多元共融事務處將向一個大學規格的督導委員會負責,委員會由我出任主席。
有甚麼將會推出的活動?
計劃推出的活動有教育性質,也有文化性質。我們特別希望招募學生大使參與這些活動。要實踐多元,我們不能故步自封,對自己不熟識的信念或做法不應帶有先入之見,以免造成偏見。當好的人走在一起,彼此聆聽和分享,好的事情也自然會發生。
隨政策實施而來的會是責任,對嗎?
對。大學必要時須介入,保護受歧視、欺淩、滋擾的大學成員。大學要臻於至善,就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憎恨、暴力、歧視或滋擾。我們有既定投訴程序和紀律處分機制處理這些事件,同時也需要更加努力,帶出多元共融的優點。
您希望對中大成員說些甚麼,勉勵他們恪守校園多元化?
我們選擇成為大學的一員,是因為欣賞其不凡成就,也認同其價值觀。如果我們不珍惜多元和尊重個人歧異,大學便不能貫徹其使命。這就是關鍵所在。大學的基本責任是營造一個合適的環境,供不同人追求各自認爲精彩的人生。我們鼓勵多元,因為它能深化我們的體驗,擴闊我們的視野。大學成員不應把自己的意見加諸別人身上。要改善社會,我們應該思想開放,具同理心,互相尊重,以理論事。
身為中國哲學學者,您怎麼看待多元共融?
中國哲學中的自我概念,繫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網絡,自我不只是處於關係的網絡之中,而是本質上便是由關係網絡所構成。換言之,人際關係孕育並塑造我們。因此,「禮」至為重要,猶如縷縷金絲,把人際關係織成段段美錦。這一點,我暫不多談,只想說的是,「文」與「禮」在不同時代要有新的解釋。今天,我們須掌握的知識比古時候多得多。「文」不應單指人文學科,而應泛指知識及操守,使我們懂得如何深思熟慮,並能為他人設想。試想想,為他人設想,廣義的知識其實是不可或缺的。「禮」也是不停演變的。但說到底,世界仍是一個複雜的活體,型態由各種關係決定。知識使世界多采多姿,新的領會與新的發明,為我們解決困難,以及創造發展的機會;「禮」則可視為行為的準則,規範人際關係,從而提高社會道德,使我們發揮最美好的一面。由此而言,多元、共融的作用不止於規管,而是通向美善之路。
中譯/elizachan@cuhk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