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159
教院奪九百六十萬元研究合約 探討母語教學成效及學校效能 曾榮光教授 李子建教授 教育署一九九七年制定 「中學教學語言指引」,規定全港大部分 中 學 由 一 九 九 八 年 起 須 以 母 語 為 授 課 語 言 , 只 有一百一十四間可以繼續用英文教學。採用母語教 學對師生、學校,以及教育制度到底有甚麼影響?本 校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曾榮光教授正進行為期三年的大 型調查。 另,課程與教學學系李子建和黃顯華教授,以 及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的鍾宇平和盧乃桂教 授亦組成研究小組,為教署深入探討 六間官津中學的效能。 教署去年公開招標,邀請各院校及教 育顧問競投「推行中學教學語言指 引之評鑑研究」和「官立及資助中學學校 效能研究」的合約,本校教研人員擊敗 其他對手,取得共九百五十九萬七千餘 元,進行該兩項研究。 大規模追查母語教學的效果 曾榮光教授負責的是一項政策評鑑研 究,以五百三十五萬餘元經費評估香港 推行母語教學的效果。 曾教授表示,教署的合約要求調查不 少於六十間學校在九九學年的中一學生 成績;為了使研究更為全面,他把學校 數目增至一百間。由於母語教學政策是 九八學年開始實施的,而教師和學校行 政人員也受到影響,所以,曾教授又把 中二學生、教師和學校行政人員納入研 究範圍。 受訪的一百間中學是依四個分層抽 樣:英文中學和高、中、低三個成績組 別的中文中學。成績組別則依據中學學 位分派評核及學能測驗結果釐定。 檢視學生成績與個人發展 曾教授會追蹤研究由九九學年起,連 續三年內,該一百間中學的中一及中二 學生的學業成績、個人發展和對學校生 活的滿意程度。他更會擬定試題,測驗 受訪學生的學習成績,以作比較。測驗 科目包括中、英文,以及數學、科學、 社會等非語文科目。「個人發展」的研究 是要了解學生的成長與社會人際關係的 狀況。而「對學校生活的滿意程度」,則 是曾教授特別加入研究範圍內的,因為 他們「除了要知道學生在新政策下學業 成績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必須了解學 生唸得是否開心。」 曾教授並會仔細研究教師對工作的滿 意程度、對轉變教學語言的適應程度及 實際課堂教學情形,以及校長對政策的 態度、準備和教學領導。 曾教授另會挑選其中二十間中學深入 研究,包括英中五間,以及高、中、低 成績組別的中文中學共十五間。他會攝 錄這些學校的上課情形以作分析,更會 與校長、教師及學生深入面談,並會搜 集學校推行母語教學的策略和課堂所用 教學語言等相關資料。 該項研究每年都會向教署呈交中期報 告,而受訪學校每年亦會獲發報告。曾 教授預期整個研究可於二零零二年八月 完成,二零零三年三月呈交總結報告。 研究除有助教署評估母語教學對師生的 影響,以籌劃香港未來的教學語言政策 外,受訪學校更可從初步研究的重要發 現,及早自我改善,提升教學素質。 硏究困難所在 曾教授表示,要得到一百間學校的充 分合作,殊不輕易。不過,他最大的憂 慮還是所得的研究經費未必足夠。他希 望研究報告完成後,教署能將所有研究 資料公開,以鼓勵公眾討論。 深入探究學校效能 教署早前曾對本港中學的效能作初步 研究,現欲進一步了解哪些因素能導致 某些效能,故挑選了六間中學作深入研 究。李子建、黃顯華、鍾宇平及盧乃桂 等教授取得的四百二十四萬餘元「官立 及資助中學學校效能研究」合約,就是 透過探討這六間學校在不同環節的運作 過程(如課程和教學政策、學科發展、強 化 學 科 教 學 、 遠 景 發 展 策 略 、 家 長參 與 、 教 師 在 課 堂 上 如 何 協 助 學 生 學習 等),以及校長、教師、家長、學生、校 董及辦學團體等在當中所扮演的角色, 從而解釋各校的特徵(如課外活動、輔 導),並把學校效能(簡單來說是增值, 意謂學生經歷學習和學校生活後,在學 業和個人發展方面提升了多少)與各種特 徵和角色的關係展現出來,試圖歸納出 香港的學校效能模式。 研究預計於今年底完成。六間中學有 男 女 校 、 男 校 、 女 校 , 也 有 官 校 、津 校,且分屬不同的成績組別。教署並要 求六間中學提供年報、會議紀錄及學科 發 展 狀 況 等 背 景 資 料 , 供 研 究 小 組參 考。 確保客觀性 研究小組會以觀察、訪談、分析校內 各類文件等方法去了解學校的行政和管 理狀況,學生對學校環境與教學素質的 意見,以及教師和校長對行政運作的看 法。小組除系統化地分析受訪學校的 資料,跟進每項細節,又會特別邀 請兩位與受訪學校無關的退休校 長 , 根 據 各 自 的 專 業 經 驗 自定 課題,對有關學校進行檢視和 分 析 。 集 合 了 初 步 研 究 結果 後,研究小組會再與受訪的校 長和教師討論,以確定所得資 料和分析無訛,最後才撰寫六 個 獨 立 報 告 和 一 個 跨 個 案報 告。 李子建教授表示,由不同背景 的人(如大學教師和退休校長)以不 同的角度查探學校的表現,並經受訪者 證 實 , 可 以 確 保 研 究 的 可 信 度 和 客觀 性。 提高學校效能 李教授指出,過去本地關於學校效能 的研究大多只是著重量度效能的高低, 是「量」的研究,鮮有從「質」的角度去 探查。他們的研究有助了解影響學校效 能的因素和當中的過程,可供教育界參 考。而對六間參與研究的學校來說,這 是一個自我檢視的好機會,可藉此審視 本身的優點和缺點,釐定改善方案。學 校之間亦可互相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 短。 「教署規定由二零零零年開始,全港 中小學都要實施校本管理,它們都可借 鑑這六個個案的經驗和採納跨個案報告 的建議,提升自己的效能。」李教授又 說:「是項研究還可作後續研究的基礎, 有助深入探討學校效能的其他課題。」 兼顧保密性和學術性 李教授認為個案研究必須深入,不免 會凸顯個別學校的強與弱。是以把研究 結果全部公開,很容易會暴露受訪學校 的身分,有一定的敏感性。既要隱沒受 訪學校的身分,又須滿足學術研究的要 求,便大大增加了這項研究的難度。 陳偉珠 中大通訊 CUHK NEWSLETTER 網址 website http: // www.cu hk.edu.hk/puo/ 1.本刊逢四日及十九日出版。 2. 來函或投稿請寄沙田香港中文大學秘書處出版事務處《中大通訊》 編輯部(電話 2609 8584 ,圖文傳真 2603 6864 ,電郵 pub2@uab. msmail.cuhk.edu.hk )。 3. 投稿者須附真實姓名、地址及聯絡電話,文章則可用筆名發表。 4. 編輯有權刪改及決定是否刊登來稿,不欲稿件被刪者請預先聲明。 5. 本刊所載文章只反映作者之觀點和意見,並不代表校方或本刊立場。 6. 所有內容未經編者書面准許,不得轉載。 7. 本刊每期發行三千八百份,免費供校內教職員索閱,部分郵寄本地教 育機構及與大學有關人士。私人索閱,請致函本刊查詢。 1. The Newsletter is published on the 4th and 19th of eachmonth. 2. All contributions and suggestions should be sent to the Editor, CUHK Newsletter, Publication Office, University Secretari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el. 2609 8584; fax. 2603 6864; e-mail pub2@uab.msmail.cuhk.edu.hk). 3. Contributions should bear the writer's name and contact telephone number, and may be published under pseudonyms. No anonymous letters will be published. 4. The Editor reserves the right to reject contributions and to edit all articles without notice for reasons of clarity, length or grammar. Those who do not want to have their articles amended should indicate clearly in writing. 5.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e CUHK Newsletter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are not necessarily those of the University or the Editor. 6. No part of this newsletter may be reproduced without the written consent of the Editor. 7. This publication has acirculation of 3,800 and is primarily intended for staffmembers of CUHK. Copies are also sent to loca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s assoc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Those who wish to be included on the mailing list please contact the Newsletter direct. 截 稿 日 期 Deadlines for Contributions 期數 Issue no. 出版日期 Issue date 截稿日期 Deadline for contributions 160 4.3.2000 17.2.2000 161 19.3.2000 2.3.2000 162 4.4.2000 20.3.2000 163 19.4.2000 30.3.2000 164 4.5.2000 13.4.2000 165 19.5.2000 3.5.2000 166 4.6.2000 18.5.2000 167 19.6.2000 2.6.2000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事務處出版 編輯:梁其汝 助理編輯:蔡世彬 李琪 陳偉珠 製作:梅潔媚 Published by the Publication Offic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ditor: Amy K.Y. Leung Assistant Editors: Piera Chen, Lawrence Choi Graphic Designer: May Mui 印刷:鮑思高印刷有限公司 Printing: Don Bosco Printing Co. Ltd. 中大通訊 3 第一五九期 二零零零年二月十九日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