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151
新任學系學科主任 談世紀大計 本學年有十多位教師首次獲委任為系主任或 學科主任,本刊早前訪問了他們,請他們談 談各自的抱負和學系學科的發展方向,本期 中英文版分別刊登共三位系主任的訪問,其 餘的會在本刊陸續刊載,敬希垂注。 全面革新教研策略 歷史系蘇基朗教授 「從這學年開始,歷史系的課程及敎研方向都會有大幅度的改革,我們希望能落實新 的發展策略,並在三年內見到成效。」歷史系新任系主任蘇基朗敎授説。 蘇敎授是中大歷史系校友,先後取得文學士及哲學碩士學位,七九年獲英聯邦獎學 金赴澳洲國立大學追隨王賡武敎授修讀博士課程。回港後,先在樹仁學院歷史系任敎並 兼任學生事務長,後到中大學生事務處工作,八七年往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任敎,九 三年復加入本校歷史系。 重點發展兩項卓越領域 隨著去年大學及文學院重訂發展策略,歷史系同人 亦開始商討學系的長遠發展計劃。在釐訂策略時,他們 分析過去的經驗,衡量當前的處境,並預測未來的發 展,經過多月的磋商和修訂,終於擬定了發展策略,並 於新學年推行。 蘇敎授指出,該系已確定以比較歷史和公眾歷史為 未來發展卓越領域的方向。前者涵蓋古今中外歷史的比 較及跨文化研究。後者則是美國近年新興的敎研領域, 同時也符合中國二千年來經世致用的主流史學傳統,強 調跨學科及多元化的歷史知識對現實社會的貢獻,包括 改善社會和解決當代的問題。 蘇敎授又説,這兩個領域在亞洲大學的發展尚未蓬 勃,其相關的研究與理論也就欠缺亞洲經驗的支持。該 系會利用香港位處國際文化交匯的地理優勢,結合香港 及中國的本土文化研究與國際性的宏觀理論開展研究項 目,目標是成為領導亞洲的比較歷史和公眾歷史研究的 中心。今年具體的計劃除積極申請研究資助外,並將針 對這兩個領域加強與內地、台灣、東北亞、東南亞及歐 美等地大學的交流合作。 畢業生要具備五項條件 在釐訂新的敎學策略之前,該系同人曾深入反思兩 個重要課題:(一)大學的歷史敎育應培養怎樣的學生,以 配合香港、內地和海外的需求?他們對社會應該有甚麼貢 獻?(二)怎樣的歷史學訓練才能培養出這些學生? 「第一個問題牽涉到畢業生的素質和能力,而第二個 問題則牽涉課程內容。」蘇敎授補充説。 他指出,歷史系的敎育目標是使學生具備五項條件, 以應付廿一世紀的挑戰。「第一是對中國和世界各地區的 社會文化有一定的歷史知識,『一般歷史』的課程在這方面 可以提供足夠的訓練。」 第二至四項條件其實就是歷史學思考方法中的調適能 力、跨學科取向、國際性及跨文化視野,「以前的課程也 有敎導這些,現在系方只是通過比較史和公眾史來加強這 方面的訓練。調適能力即是創造力和想像力,它表現於高 度的反省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分析要以 廣闊時空作基礎,以確保解決方案具備高度的包容性及可 行性,避免短視。創新和想像並非憑空虛構,同樣可以從 歷史知識引發出來。」從方法論來説,歷史學是綜合性 的,可以自由運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學科的知識,以 培養學生開放的態度,豐富的識見,亦即「跨學科取向」。 國際視野則由探討不同文化、種族、地區及時空的歷史問 題而訓練出來。 最後一項條件是語文能力。雙語能力在今日社會的重 要性已毋庸置疑;歷史系除了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聽、 講、寫能力外,還會要求他們能有效地運用語文來作歷史 學的思考。所以,該系將於明年九月為二年級學生開辦 「雙語史家」必修科,由應用語言學專家參與設計課程及評 估成效。 新課程內容與選科組合 歷史系本學年起採用新的課程,它的特色是「活學 活用,各展其才,兼容並蓄。」 新課程革新了沿用已久的歷史學科知識分類方法, 把世界史和中國史合併為「一般歷史」,另加入比較史和 公眾史,配合該系的卓越發展方向。 所謂「活學活用」,即強調歷史知識及歷史學訓練對 學生的實用性,希望他們能學以致用,對社會作出貢 獻。「各展其才」就是給予學生最大的選課自由,讓他們 各就本身的背景、專長、志趣及事業取向選修科目,發 展所長。「兼容並蓄」是指系方設定了四個以事業取向為 主的選科組合:研究、敎育、文化(傳播、出版、博物 館等)及行政,供學生自由選擇,目的是讓他們及早考 慮畢業後要從事甚麼行業,以瞄準目標主動學習,並從 中不斷反省探索自己的長處和志趣。 增強與外界聯絡 該系亦會加強與社會人士的溝通。其中一個構思是 製作光碟以介紹新課程,向社會人士,特別是中學生、 敎師、家長及僱主闡明歷史學科的實用性以及歷史學思 考方法的優點,目的是創造新形象,吸引更多優秀學生 入讀。 蘇敎授認為校友的支持,對學系的發展有莫大幫 助,所以,他亦計劃加強與他們的聯繫。此外,為確保 新課程的方向正確無誤,系方邀請了多位國際知名的史 學家包括余英時、許倬雲、王賡武、柯文 (Paul Cohen) 等出任名譽顧問,提供指導。 陳偉珠 矢志提高國際聲譽 解剖學系姚大衛教授 團隊合作 「我希望憑藉系內的團隊合作,把學系建成世界著 名的解剖學系。」這是姚大衛敎授接任解剖學系系主任 的工作目標,也是他多年來的心願。 姚敎授是中大校友,赴美深造後回港,曾於七十年 代中期出任本校生物系講師;短暫離開之後,一九八一 年再加入母校,成為解剖學系創系成員之一。他對中大 和解剖學系都認識甚深。 靈活運用資源 如今香港的經濟不景,要依賴政府撥款的大學也得有 相應的改變。在資源緊縮之下,解剖學系的對策是聘用年 青上進的敎師填補空缺,靈活運用省下的資源,聘請訪問 學人協助敎學和促進研究交流活動。 姚敎授表示,年青敎師可為解剖學系注入新的研究動 力;訪問學人則有助敎學經驗交流,並可幫助指導研究 生;而研究交流活動可使交流雙方互補不足,激發更多高 水準的研究,有助學系建立國際聲譽。該系一直與美國、 英國、澳洲、加拿大、歐洲、內地和台灣的學術機構合作 研究,合作夥伴多達三十六個。而由中大解剖學系倡議成 立的華人腦科學協會,更集合海峽兩岸的腦科專家,定期 研討人腦及腦神經的醫學問題。 開拓研究經費來源 大學的使命之一是要領導社會。要實踐這目標,得倚 靠高素質的研究結果。解剖學系每年均從香港研究資助局 取得不俗的競爭性研究撥款額,反映了該系的研究實力。 姚敎授希望同時開拓私人和非政府機構的贊助,為學系爭 取更多研究經費資源。為此,該系會加強推廣工作,如 舉行或派員出席公開科學講座,向外發布突出的科研成 果和介紹新的研究計劃。 發掘嶄新研究題材 解剖學系的本科敎學任務繁多,要為醫科、藥劑 學、護理學、人類生物學組和中醫學等課程的學生講解 人體結構。該系已因應不同學科的要求,設計了多套課 程。姚敎授對新增的中醫學敎學任務也抱有很大期望, 認為可剌激同人發掘嶄新的研究題材。他亦認為快將推 行的醫科本科課程改革,對該系有好處。「因為新的課 程融合基礎理論和臨床內容,在敎學相長的大前提下, 可增加同事的臨床知識,從而改進敎學,並或因而找到 新的研究路向。」 聲譽日增 該系多年前已開發電腦輔助敎學,其中的人體解剖電 腦互動圖像敎學計劃,意義重大。姚敎授解釋説,該等敎 材切合臨床解剖學的敎學方式,並且依照中大的解剖課程 來設計,常為亞洲尤其內地的學府借用,替學系爭取了不 少聲譽。他補充説,該系去年起又協助培訓內地的年青解 剖學敎師,每年暑假開班供十五名內地敎師進修。 他相信憑藉上下一心,學系的敎學研究表現必可更 進一步,有潛力成為世界著名的解剖學系。 蔡世彬 中大通訊 3 第一五一期 一九九九年十月四日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