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ebarchive.lib.cuhk.edu.hk/20210325075234im_/http://www.phil.arts.cuhk.edu.hk/web/wp-content/uploads/2015/09/CHENG_Chung-yi.jpg)
簡歷
1987年我從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畢業,隨即轉到同校歷史系研究近現代中國思想史。1989年我又回到哲學系,並於1995年以十七世紀中國儒學的轉型為題完成博士學位。老實說,我唸研究院時從沒想過要當學者,以教研為終身事業。當時,唸書於我而言,只是智性與生活的豐盛之旅。然而其後我幸運地得以留在哲學系任教,從此注定走上學者的人生路。尤其幸運的是,我的博士論文獲得中大校友基金的年青學者論文獎,在經我全面修改後,終由中文大學出版社於2000年出版。這書的出版不啻是對我選擇當學者的強心針。
在中大工作的這些年頭,教學與研究是我最大的滿足。我雖知擔任行政工作也是我份所當為,然卻從非我所願。是以2002至03學年,我能從日益繁重的工作崗位退下來,在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人計劃的資助下赴美哈佛大學休假一年,對我實在是獲益良多、意義深遠。作為一個大學教員,我常念及孔子的幾句話以自勉:「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研究範圍
- 儒家思想
- 當代新儒學
- 中國哲學史
- 中西哲學比較
- 中國文化及其現代詮釋
出版刊物
- 〈新自然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研究〉。收入劉國英、伍至學、林碧玲合編:《萬戶千門任卷舒——勞思光先生八十華誕祝壽論文集》,頁195–215。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0;另重刊於《中國哲學與文化》, 9 (2011): 135–154。
- 〈書評:劉述先著《論儒家哲學的三個大時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7 (2011): 216–220。
- 〈明末王學的三教合一論及其現代迴響〉。收入吳根友編:《多元範式下的明清思想研究》,頁181–233。北京:三聯書店,2011。
- 〈生命的虛無、沉淪、悲情與覺情——當代新儒家的存在體驗〉。收入羅秉祥、謝文郁編:《耶儒對談》(第1版),頁133–154。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 “Liu Zongzhou on Self-cultivation”. In John Makeham, ed., Dao Companion to Neo-Confucian Philosophy, pp. 337–353. New York: Springer, 2010.
- 《明清儒學轉型探析— 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2009增訂本,360頁。
- 《儒學、哲學與現代世界》,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349頁。
- “Philosophical Development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In Bo Mou, ed., Routledg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pp. 429–469.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9.
- 〈從儒學的觀點看孝道〉。收入劉笑敢、川田洋一合編:《儒釋道之哲學對話:東方文化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頁155–174。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2007。
- 〈甘泉心學探微〉,收李明輝、葉海煙、鄭宗義合編:《儒學、文化與宗教—劉述先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頁125-155。
- 〈明儒羅整菴的朱子學〉,收黃俊傑、林維杰編:《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頁103-153。
- 〈論儒學中氣性一路之建立〉,收楊儒賓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2005 ,頁247 –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