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
1987年我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毕业,随即转到同校历史系研究近现代中国思想史。1989年我又回到哲学系,并于1995年以十七世纪中国儒学的转型为题完成博士学位。老实说,我念研究院时从没想过要当学者,以教研为终身事业。当时,念书于我而言,只是智性与生活的丰盛之旅。然而其后我幸运地得以留在哲学系任教,从此注定走上学者的人生路。尤其幸运的是,我的博士论文获得中大校友基金的年青学者论文奖,在经我全面修改后,终由中文大学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这书的出版不啻是对我选择当学者的强心针。
在中大工作的这些年头,教学与研究是我最大的满足。我虽知担任行政工作也是我份所当为,然却从非我所愿。是以2002至03学年,我能从日益繁重的工作岗位退下来,在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人计划的资助下赴美哈佛大学休假一年,对我实在是获益良多、意义深远。作为一个大学教员,我常念及孔子的几句话以自勉:「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研究范围
- 儒家思想
- 当代新儒学
- 中国哲学史
- 中西哲学比较
- 中国文化及其现代诠释
出版刊物
- 〈新自然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研究〉。收入刘国英、伍至学、林碧玲合编:《万户千门任卷舒——劳思光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页195–215。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0;另重刊于《中国哲学与文化》, 9 (2011): 135–154。
- 〈书评:刘述先着《论儒家哲学的三个大时代》〉。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集刊》,37 (2011): 216–220。
- 〈明末王学的三教合一论及其现代回响〉。收入吴根友编:《多元范式下的明清思想研究》,页181–233。北京:三联书店,2011。
- 〈生命的虚无、沉沦、悲情与觉情——当代新儒家的存在体验〉。收入罗秉祥、谢文郁编:《耶儒对谈》(第1版),页133–154。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 “Liu Zongzhou on Self-cultivation”. In John Makeham, ed., Dao Companion to Neo-Confucian Philosophy, pp. 337–353. New York: Springer, 2010.
- 《明清儒学转型探析— 从刘蕺山到戴东原》,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2009增订本,360页。
- 《儒学、哲学与现代世界》,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349页。
- “Philosophical Development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In Bo Mou, ed., Routledg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pp. 429–469.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9.
- 〈从儒学的观点看孝道〉。收入刘笑敢、川田洋一合编:《儒释道之哲学对话:东方文化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页155–174。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2007。
- 〈甘泉心学探微〉,收李明辉、叶海烟、郑宗义合编:《儒学、文化与宗教—刘述先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6,页125-155。
- 〈明儒罗整庵的朱子学〉,收黄俊杰、林维杰编:《东亚朱子学的同调与异趣》,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6,页103-153。
- 〈论儒学中气性一路之建立〉,收杨儒宾编:《儒学的气论与工夫论》,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2005 ,页247 –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