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共賞

端午節的花草世界

<strong>粉彩描金端午節紋飾盤</strong><br>
景德鎮窯<br>
清道光,1821–1850年<br>
口徑28.5厘米<br>
鍾棋偉先生惠贈

在剛過去的端午節,大家參與了甚麼應節活動呢?問起屬於端午節的關鍵字,你可能第一時間會想到屈原(一說伍子胥)、龍舟、糭子,或者「未食五月糭,寒衣未入櫳」的民間智慧。較為熟悉傳統習俗的讀者則可能會知道除病驅瘟的艾虎、雄黃酒,以及要被驅除的五毒(蠍、蛇、蜈蚣、蟾蜍和壁虎)。但大家有沒有想過端午節原來可以是個賞花玩草的節日呢?這件文物館藏「粉彩描金端午節紋飾盤」乍看之下與端午關係不大,但卻為我們揭示了這個節日背後的花草芬芳!

這隻圓盤底以紅彩書「慎德堂製」四字楷書款。慎德堂在圓明園內,是清道光帝晚年生活的行宮。因此,道光帝的御用官窯,除了「大清道光年製」的帝皇年款,亦常用「慎德堂製」的堂名款。換言之,這圓盤應是為端午節而特別燒造的宮中陳設瓷器之一,可謂出身不凡。

盤內有兩種花。第一種是粉紅色的蜀葵,從名稱可知這種花的原產地在四川,因為花期正是端午前後,所以在很多地方它都有「端午花」的別稱。至於另一種則是紅色的石榴花。石榴花是所謂「天中五瑞」之一(另外四瑞為菖蒲、艾草、蒜頭和龍船花),傳說在端午節當天把它們插在門上可以辟邪。南宋戴復古〈揚州端午呈趙師〉有「榴花角黍鬥時新」之句,角黍就是大家熟悉的糭子,可見石榴花與端午節的密切關係由來已久。

除了花之外,端午節也與草大有關聯。盤上五彩絲帶香包中藏的驅瘟藥草固然是一例,但更好玩的相信是現在已經不再流行的「鬥草」。鬥草分文武,所謂「文鬥」者,就是參加者比賽採摘花草,採完後還要正確辨認品種,最後數量最多者勝出,這種文鬥在不少小說如《紅樓夢》中均有很生動的記載;至於「武鬥」,就是雙方各執一根花草之莖,交叉拉扯,莖斷者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乾隆時的《群嬰鬥草圖》,描繪的就是這種武鬥的熱鬧場景。

雖然端午節已過,但在吃剩下的糭子時,不妨也賞賞花,玩玩草,體驗一下古人的生活!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520期(2018年6月)

標籤
文物館 端午節 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