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金淺趣

成交額與「翻身」的迷思


我們常在電臺電視聽到財經分析員說「股票市場成交額低,反映市場缺乏動力」。這種說法頗值得商榷,原因是成交額與實際市場走勢往往有所偏差。

股票成交額是指成交量乘以成交價的總和。比方說,一百萬股滙控以平均每股53元成交,成交額就是5,300萬元。交易次數愈多,成交額愈高,成交價格的波動也會相對地大。

如甲買家對滙控感興趣,他可以在股票市場以每股53元買入四百股。如無人願意賣出,買家可以出更高的價錢(如53.1元)。若仍無人願意出售,他可再提高叫價至53.2元,如此類推。如果最後有人願以53.2元出售,成交額就是21,280元。此成交額並不代表滙控的走勢會是往上或是往下,只顯示了買賣雙方同意以53.2元成交四百股滙控,而成交價高於前一天的收市價。

如甲買家對滙控的前景非常樂觀,他可以每股53.2元買入四百萬股,但市場上可能沒有足夠的賣家願意以此價位沽出,甲買家需要出更高的價錢。最後,他可能以不同的價格,如53.3元、53.4元……直到收市價的56元,即平均55元一股的價錢,買入四百萬股。這樣一來,成交額總計就是二億二千萬元。但我們能否以此認定,滙控未來的股價將高於收市價的56元?成交額只反映市場上有看好後市的買家,遇上了對後市看淡的賣家,彼此以雙方同意的價格交易,但要以成交額作為預測該股未來股價走勢的指標,還是有點牽強。

此外,更可能有不為人知的背後動機。為何某些財經專家願意以微薄的酬勞上電臺電視分享他們的投資心得?他們有些代表賣家或是證券經紀商,而成交量及成交額都與他們的佣金有直接關係。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481期(2016年8月)

標籤
投資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