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醫筆寫

焦慮症不可怕

根據中大精神科學系和食物及衞生局合訂的《香港精神健康調查2010–2013》,成人一般精神病患(例如焦慮症及抑鬱症等)的患病率為13.3%,當中廣泛性焦慮症是4.2%,僅次於混合焦慮抑鬱症。

廣泛性焦慮症是焦慮症的一種,患者會持續為多件事情過度憂慮,而這些憂慮是不合理的。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助理教授麥敦平醫生作比喻:「一個身體健康,成績名列前茅、品學兼優的學生會經常擔心考試失準、患上重病。」另外,患者同時有多樣身體不適,例如失眠、難以集中精神、容易疲倦,難以放鬆身體以致肌肉繃緊。

焦慮症有多項風險因素──例如有三分一的患者是與遺傳有關,後天方面,幼年不愉快的經歷、遇上災難、與主要照顧者關係不佳、遭人欺凌等。社交焦慮症患者常於青少年期發病,廣泛性焦慮症則剛好相反,發病率隨年齡遞增。麥醫生解釋:「年月增長,便要面對愈複雜、艱難的處境,而日子的歷練,反使部分人成為驚弓之鳥。」

做帶氧運動可以減壓,即使是瑜伽和太極等輕量運動,也有助減低患上焦慮症的機會。若確診患上焦慮症,病情較輕的可接受認知行為治療,而血清素調節劑亦是安全有效的藥物,經醫生處方後依時服用,可持續改善病情。

若家人朋友患上焦慮症,切忌勸喻他們「唔好諗咁多」,患者自己難以控制焦慮,要他們別想那麼多,反使他們覺得不被理解、接納。每個人承受壓力的程度不同,思考模式也不一樣。要關心重視的人,就要有一份同理心。

M. Mak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524期(2018年10月)

標籤
焦慮症 麥敦平 精神科學系 醫學院 廣泛性焦慮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