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生活,不一定遙不可即,簡單如一夕安寐,亦能滋養身心,讓我們在辛勞過後重新出發。睡眠是我們生存的基本條件,但對活在這城的不少人來說,睡得好卻是奢侈,只因軟綿的床鋪爬滿蝨子。床蝨令人困擾,影響身心健康,是嚴峻的公共衞生問題。為根治蝨患,中大一群師生成立滅蝨行動組,進行調查和先導研究,以社會學和科學雙管齊下,冀為床蝨夢魘畫上句號。
行動組的構想,緣自社會工作學系教授黃洪於2018年10月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公民的重大挑戰」通識課程中一系列有關「富裕社會的貧窮」的講課。他發現本港為數不少劏房和板間房住戶因蝨患問題未能入睡,被迫露宿街頭,情況令人擔憂。為此他與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林漢明招募來自不同學科的師生,於2019年1月成立「香港滅蝨研究行動組」,以解決困擾低下階層住戶的蝨患問題為首要目標。
蝨患探微
行動組於2019年7至8月進行網上調查,訪問六百位市民,以了解本港家居常見的吸血蟲及其影響。受訪者中,一百五十九人表示曾受床蝨困擾,佔整體二成七;當中約四成人每月平均被咬逾十次,而近八成受床蝨叮咬的受訪者四肢皆會痕癢和紅腫。為減輕痛楚,逾八成受蝨患影響的居民會選擇購買藥物或就醫,但只有少於一成認為有效。
這些不起眼的吸血蟲帶來的身心創傷,並不止斑駁的叮痕:約一成五受床蝨困擾的受訪者每天平均睡眠不足五小時,超過三成更表示因蝨患問題不願回家。
更令人憂心的是,飽受蝨患困擾的市民多為劏房、板間房和籠屋戶,他們貧無立錐之地,聘請專人滅蝨勢必造成沉重經濟負擔。以板間房戶為例,滅蟲公司每次造訪會收取一千至二千元,清空屋中雜物須另外收費。
「床蝨很難杜絕,牠們依附於人體或房屋周遭,可以兩三個月不進食、不吸血,並在隱蔽的地方大量繁殖。」行動組成員、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趙紹惠稱。
科學治蝨
除了社會調查和呼籲注意個人衛生,滅蝨行動組也取徑科學,以期收治本之效。
研究的第一步,是確定床蝨品種。林教授說:「蝨是籠統叫法,我們要查清是甚麼蝨才可着手研究。」
確認品種後,便要決定如何收集。林教授解釋:「方法大致上有兩種。第一種為靜態收集,在劏房擺放盛有費洛蒙或酒精的器皿,吸引蝨子跳進去。另一種為動態收集,劏房戶會穿着纖維襪或其他可勾着蚤子的布料去捕捉牠們。」
捕獲的蝨子會由趙教授的研究團隊進行種類細分和基因檢測,培育合適的本土真菌對治。趙教授道:「沾上本土真菌的蝨子會把孢子帶回牠們的藏身處,傳染同類。這樣便能殲滅蝨群,也不會損害人體。」
學生研究員
行動組除了幫助受蝨患困擾的市民,參與的學生也獲益良多。他們親到劏房採集床蝨,對住戶和無家者的境況有更深了解。
研究現正踏入第二階段,團隊將繼續尋找有效、廉宜、安全和環保的滅蝨方案,長遠冀發展全面的防治方法減輕蝨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