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各國政要雲集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眾人遠道而來,任務只有一個:把握所餘無幾的時間,就對抗全球暖化達成共識。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冰消瓦解,亦非一日之故,然而大眾卻是剛剛才驚覺事態嚴重。如夢初醒的人們紛紛談起了地球的前景,哥本哈根這一會,也被稱作「人類的最後生機」。那一個多星期裏,天下人目不轉睛,注視擠在會議廳裏的一眾領袖,寄望他們扭轉乾坤,而年輕人更是滿心期待,在網絡上奔走相告,一個更清朗的時代即將到臨──
然後會議在一片狂熱中破裂了。
會上達成的所謂「協議」空洞無物,筆者記得自己亦大失所望,往後多年對環保心灰意冷。但在世人意志消沉時,還是有人在深耕細作,林凱銘便是其中之一。這次挫敗驅使他與同道中人創辦環保衣着品牌Unspun,從時裝業入手,引領世界步向永續。這個獲《時代雜誌》評為2019年最佳發明之一的突破,便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開展。
峰會告吹之際,凱銘剛從中大的保險、金融與精算學課程(IFAA)畢業。除了環保運動,一蹶不振的還有在2008年金融海嘯中受重創的環球經濟。甫進職場,這個金融學系畢業生迎來的是少之又少的工作機會。但變亂之中自有轉機──這也是他在十一年後的今日、面對一場更大的危機時掛在嘴邊的。輾轉當上了企業顧問的他,遇着大大小小的公司追趕峰會前的綠色潮流,頭兩份差事便是與環保有關。後來會議草草收場,他思前想後,意識到這場運動亟待轉型。
「單靠一個國家或政府是難以成事的,尤其是在應對氣候變化這方面。」他說。
有感環境問題須由下而上解決,凱銘萌生從日常消費層面入手的想法。縱觀各行各業,他發現時裝界是對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障礙。
以確保顧客一踏進店舖便能找到心頭好,服裝品牌往往寧濫毋缺,先行大量製造產品。在產量長期超出需求的情況下,一批接一批完好無損的衣物被投進垃圾堆,而生產過程中,漂染等產生大量污染物的工序亦平白無故的增多。而當廚餘可以轉化為能源,扔掉的衣物卻是難以降解,送到堆填區後會一直殘留。
按需製造牛仔褲的Unspun,正是凱銘與夥伴對業界種種陋習的回應。某程度上,他們只是從量產回歸手作,但在他們研發的科技幫助下,一切變得簡易便捷。品牌在香港和三藩市的兩間店舖都不會有裁縫拿着軟尺為顧客度身,取而代之的是一部只需幾秒便能完成測量的立體掃描器。要是客人不能親臨門市,也可利用手機應用程式,自行掃描身體。度身後顧客可自訂褲型、布料等,電腦收到數據便會自動繪製紙樣,送交最近的工廠。客人若身處香港,兩星期後便能穿上一條舒適合身、更合乎環保原則的牛仔褲。
Unspun的網頁上有這麼一句話:「『永續』並不足夠。」凱銘解釋,對時裝業而言,可持續發展就是採用環保物料,但對他們來說,這不過是入場門檻。
「原生棉耗水甚多,我們一定不會採用,而我們若要用聚酯纖維,也必定是用循環再造的。這是我們最基本的要求。」
這番豪言壯語,並不只是口號。摒棄量產、不留庫存,正是凱銘等人在環保上多走的一步。他們亦正開發一項類似立體打印的編織技術,務求做到將紗線直接織成牛仔褲,進一步減少廢物。
「以現時的做法,我們要先從牛仔布剪下褲子的各個部件,然後縫合,過程中難免產生布碎。我們可以計算出最符合環境效益的剪法,也可運用創意,將布碎製成飾物,但始終不能把廢料減至零。」他解釋道。「有了我們的『打印機』,每條紗線都能用於成品上,零廢之說亦再也不是空談。」他們已成功利用這項技術製造出第一條牛仔褲,預料明年第三季便可將它用於實際生產上,屆時他們又能在這場綠色革命邁進一步。誠如其名字「Unspun」所指,這個品牌的誕生,就是為了解開窒礙行業走向永續的紐結。
凱銘出身於金融學科,在進軍紡織業的路上自然吃了不少苦頭、犯了無數錯誤。然而初生之犢亦有其強項,不落窠臼正是其一。
「我們會好奇為何要用大量的水和能源把牛仔布染黑、然後又用大量的清潔劑把它漂白。這些問題可能有點愚蠢,但這也讓我們找出行內一些人人習以為常、但其實無甚意義的規矩。」
而雖說凱銘的背景和他現在的工作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中大對他可是影響至今──他便是在山城與妻子相識。除此之外,當年在精算學的訓練,在大數據興起的今日就讓他得以先拔頭籌,亦方便他與團隊中的工程師合作,開發和改進他們的掃描技術與演算法。凱銘也提到大學通識教育為他帶來的啓發。
「香港人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學生應當把全副精力投放於自己主修的科目,心無旁騖。」幸而藉着通識課程,凱銘得以走出專科,擴闊視野。「當年選讀的一科材料科學,多年後成為我每日都在鑽研的課題。」他也因課程對藝術史有所涉獵,如今得以洞察時裝與社會種種變遷的關連。
遊走於Unspun在香港和美國的基地間,凱銘固然希望在國際上為時裝界帶來變革,然而他亦期盼,自己從十一年前環保運動最低迷的日子走到現在的經歷,可以為這裏眾多正同樣尋求突破的年輕人另闢蹊徑。
「令年輕人氣餒的是產業單一、缺乏嘗試新事物的機會。」他說。「他們理應可以不走尋常路,而我們正是要為此立下先例。」
永續發展的真諦,亦無非是為後世編織未來。
文/jasonyuen@cuhkcontents
圖/Eric Sin
本文出自中大主網頁(202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