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是導致殘障的主因,其中一個嚴重後果是偏癱,即半邊身癱瘓。患者因為下肢運動功能障礙而出現足下垂,這神經肌肉疾病令他們無法提起足部,走路時腳掌會在地面拖行,增加失平衡及踝關節扭傷的風險。
中大電子工程學系生物醫學課程湯啟宇教授(上圖左)與香港理工大學工業中心衛漢華博士協力研發智能互動機械腳托,幫助有足下垂問題的中風康復者更安全地在室內和戶外環境步行,達到更佳的復康效果。
互動傳感系統與步態參數
這個機械腳托能主動感測用者的步態模式,當感應到用者想提腳踏步時,腳托隨即升起,協助用者轉動腳踝關節,並輔以適當的反饋,改善用者的步姿。系統既細小又輕便,其碳纖維結構可以調校到適合不同腿型長度。
湯教授說:「用者只需把機械腳托套在小腿,隨即變成其體外骨骼,腳托內置運動傳感器及力度傳感器,能利用動力學和運動學步態參數來分析與感測使用者的步行意向,機械腳托便會即時提供推動力。」
「半邊人」的步行復康訓練
徐女士(上圖右)是一名六十五歲的中風康復者。2009年10月,她方才渡過生日,並參加了國際標準舞比賽,卻突然罹患急性缺血性中風,隨之而來的是偏癱和吞嚥困難等問題,令她要留院八個月接受治療,更曾經因為平衡機能障礙和步姿問題而跌斷手。她重拾吞嚥和說話等生活技能後,在2015年尾接觸湯教授的團隊,希望藉着機械腳托重學走路。
徐女士解釋機械腳托對她的幫助。「當我打算往前踏步時,腳踝底板會自動升起,提醒我如何提起受損的左腳,慢慢地,我終於『記得』如何走路;能夠重新走路,令我回復自信。現在,我可以走平路、斜路和上落樓梯了!我開心多了,因為可以照顧自己,找回屬於自己的生活。」
機械腳托能應用於高強度和重複的步行訓練,適合足下垂中風復康者日常使用。湯教授指:「內置的傳感器能傳送用者的步行數據至主電腦,物理治療師可參考這些數據,為病人度身設計最適切的步行訓練,並根據其復康進度調節訓練內容和練習量等。」
協調神經肌肉 重塑大腦
湯教授今年為下肢殘疾復康者研發出互動復康單車。系統根據用者踏單車的自主意識,向目標肌肉輸出電脈衝以刺激肌肉收縮,促進下肢功能的康復。他說:「病人要控制姿勢、平衡力和肌肉協調力等才可有效驅動復康單車,因而刺激中樞神經系統,重塑大腦的協調能力,恢復下肢功能。」
復康機械裝置將會延續以腦為本的原則,在設計中加入自主意識的元素,助用者憑「念力」控制機械裝置,令他們投入療程,提升復康質素,而非單靠傳統步行機的步態訓練。湯教授希望愈來愈多醫院採納復康機械裝置。他補充道:「機械裝置採互動設計,在於協助用者的腦部重新指揮受損的肢體,加強復元動力。歸根結柢,復康機械裝置旨在幫助用者重拾自我照顧能力,過有尊嚴的人生。」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500期(2017年6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