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

再思可持續旅遊


可持續旅遊自九十年代蔚然成風,為政府、旅遊業界、學界及非政府組織規劃旅遊業發展的重要方針。中大地理及資源管理學系於2007年開設可持續旅遊社會科學碩士課程(MSSST),創本地及亞太區先河,2017年標誌着課程的十周年,適逢聯合國「國際可持續旅遊發展年」,意義深遠。

求才若渴

全球旅遊業發展蓬勃,課程正好迎合業界所需。世界旅遊及旅行理事會曾發表數據,指出旅遊業於2016年為各地提供二億九千二百萬個職位,相當於全球就業機會的十分之一,收益更佔全球GDP逾一成。然而,若經濟發展令環境及社會文化不勝負荷,便與永續發展的目標背道而馳。MSSST課程主任馬路華教授說:「生態旅遊是對大自然負責任的旅遊方式,旨在保育環境,但生態旅遊未必盡都符合永續原則,尤其是蜂擁而至的旅客容易衝擊居民的生活及自然環境。」

左起:楊瑩慧小姐、馬路華教授及陳宗誠教授 (Photo by ISO Staff)

MSSST結合環境管理與永續發展的原則,幫助學生探索在香港以至其他地區推動可持續旅遊的發展方向。馬路華教授說:「我們的教職員致力提供優質小班教學,鼓勵學生參與各項本地及海外考察,讓他們全面了解可持續旅遊。」課程提供的學習模式林林總總,包括講課、工作坊、考察、獨立研究、國際會議,以及與業內專家交流,理論實踐並重。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旅遊事務署於去年發表「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其中一項策略是培育及拓展具香港及國際特色的旅遊產品與項目,涵蓋文化、古蹟、綠色及創意旅遊。「不少列舉的項目都可在本課程找到,可見我們早在策劃課程之時,已着眼於為社會儲才。現時我們有超過三百名畢業生,每次他們回校分享如何在職場實踐所學,我都興高采烈。」馬路華教授言談之間喜形於色。

上下求索

實地考察最為MSSST畢業生津津樂道,楊瑩慧校友於在學期間到沙巴考察,在寄住家庭認識傳統文化,與當地主修旅遊的大學生交流,也有機會仔細觀察當地旅遊特色,至今難忘。她說:「原來旅客不一定躺在沙灘享受日光浴,而是與當地人一起種茶。我亦發現有些遠足旅客很有環保意識,會盡量避免製造垃圾,很值得欣賞。」觀察完當地人與旅客的行為,學生把重要的原始數據記錄下來,同時活用課堂所學,從中建立跨學科思維、團隊研究技巧和批判思考。

訪問一名馬來西亞人,了解當地旅遊業推廣策略與同行競爭

對MSSST學生而言,世界是他們的課室,隨處都有機會運用知識,提供環境永續發展及旅遊規劃的解決方案。2016年度的學生遠赴西班牙和法國考察,在兩國邊境認識以自然為本的旅遊,又到西班牙加泰隆尼亞體驗工業旅遊。另一屆學生前赴馬來西亞大漢山國家公園探索三百萬年歷史的熱帶雨林及物種豐富的野生動植物,分組做研究,透過問卷調查、深入訪問各方持分者、分析旅遊宣傳材料等方式,了解當地人及旅客對發展旅遊業、環境保育與永續發展、旅遊業界的同行競爭、旅遊產品推廣策略等方面的觀感。

於西班牙吉塔里亞觀察及評估旅客對當地人的潛在影響

城市漫遊者

提起香港,總讓人聯想到發展蓬勃的大都會,不外乎商場、摩天大樓、主題公園等景點,但香港旅遊業又豈是僅此而已?陳宗誠教授任教「城市旅遊」一科,指導學生觀察城市的旅遊發展,分析景點管理與推廣。他說:「除了考察廟街和廣東道等消費地區,我們亦會前往道風山基督教叢林和志蓮淨苑等宗教地點發掘旅遊潛力。」陳教授計劃於課程加入「黑暗旅遊」元素,讓學生探索這個繁華鬧市不太光彩的一面。「誠然,愈來愈多旅客有興趣認識本地人的日常生活,部分人更探訪露宿者和劏房住戶。」

「地方品牌」是陳教授其中一項研究範疇,他說:「建立地方品牌是一個過程,由本地人、旅客和業界代表等持分者磋商彼此的訴求,滿足各方期望。要成功塑造具地方風格的品牌形象,得要透徹認識可持續旅遊。」他鼓勵學生按自己步伐在城市各處尋幽探勝,「容易忽略之處,往往能反映城市獨特性與魅力所在,以色彩繽紛的彩虹邨為例,這屋邨吸引了不少街頭攝影師到此捕光捉影。」MSSST的城市漫遊者都喜歡在尋常生活發掘道地色彩,這種特質對開發旅遊產品大有幫助,是旅遊業規劃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三百年歷史的西貢鹽田梓村認識客家生活習慣

精進日新

楊瑩慧現時是MSSST的教學助理,她說:「昔日,我是非本地生,幸得同學、教授和職員的扶持,才可以克服學業的挑戰,適應香港的生活方式。」楊瑩慧覺得這個大家庭親如手足,氣氛親切融和,都是她重投MSSST的動力,希望在師弟妹的學業上給予支持。她說:「我們十分團結,大家都為此感到自豪。校友樂於回母校分享職場心得,另有兩位校友成立了遠足小組,歡迎志趣相投者參與,後來一位核心成員返回上海,又成立了另一支遠足小組,還在當地宣揚永續發展。」

由2012年起,MSSST每年舉辦可持續旅遊國際會議,旨在推動學術對話。校友在業界深耕細作,亦不忘向大會遞交會議匯報摘要,令馬路華教授振奮莫名,他說:「我們砥礪同行,方才慶祝了精彩的頭十年,盼望繼續上下一心,培育一代又一代具備創新思維和企業精神的業界領袖。」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514期(2018年3月)

標籤
可持續旅遊 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旅遊社會科學碩士課程 馬路華 陳宗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