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說護理不是普通行業,只有剛柔兼蓄者才可勝任──剛者,意志堅定、刻苦耐勞;柔者,將心比心,與病人同喜同悲。剛如磐石、柔韌似水可說是邱涵詩的寫照。除了敏銳的護理觸覺,這位年僅廿六歲的博士生還展現魄力、睿智,以及游走多種文化的高超適應力。循規蹈矩,不是這奇女子的風格:三年前,她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大)唸書,是獅城最優秀的護理學生之一;現在,她已將近完成中大那打素護理學院的博士課程。
與整座校園一樣,利黃瑤璧樓坐落在山上,自八樓往下望景色開闊,非一般大廈的八樓景觀可比。窗外天色灰暗,細雨瀝瀝而下,寂靜的斗室映照陰沉天氣。準時十點,涵詩款款而來。她的高跟鞋踏在地氈上,悄然無聲,所行之處卻登時明亮起來。她說話輕聲、個性開朗且姿態優雅,對話伊始即流露無比熱情。她擁有多元文化背景,爸爸是馬來西亞人,媽媽是香港人,談話間的輕微口音,也折射出這一點。
考進新大前,涵詩的志願是跟兒時的好友們一同攻讀商學或醫科。她解釋,新加坡人看不起護理學,護士的地位並不如醫生。在他們心中,護理就是家居清潔和照顧一類的工作。
「我那時用心準備大學入學試,不料考試前一晚,我病倒了。我凌晨三時還在醫院,八時便要開考。我害怕得不知所措,之後一位護士走來安慰我,說一切會好起來。她的關懷深深觸動我,更使我決定轉讀護理學。」涵詩娓娓道來。「我重新了解護士:他們是病人復康路上的同行者,白色巨塔裏,給予病者關懷憐憫的,就是他們。」
在新加坡,商學和醫科是學子趨之若鶩的科目。涵詩轉攻護理,朋友和導師們大表質疑和不解。「他們覺得這是錯誤決定。被至親好友遺棄,使我感到迷失、孤單。」說起這段往事,涵詩臉上笑容頓失。
路,還是得往前走。就讀本科時,涵詩參與臨床實習,經常接觸病人。她稱,老人科的病人最為孤獨鬱卒,她能做的就是陪伴,嘗試為他們的生命帶來安慰。鼓舞病人的經歷,在她心中種下更遠大的理想。與病人的相處,令她確信護理行業不可或缺。
「我想做更多。我想協助診治病人、推廣循證醫學和研究治療方案──臨床工作以外,我還想做很多事。這個願望驅使我努力讀書,爭取考入研究院。」
本科畢業後,多份臨床工作向涵詩招手,她卻選擇直接入讀中大的博士課程,放棄臨床、碩士、更多臨床工作,再讀博士的傳統路徑。「同讀護理的朋友想畢業後一起找工作。除了給我莫大支持的教授,其他人並不贊成我走博士研究之路。」涵詩幽幽的道。「我的親友再一次離棄我。這真是段難熬的日子。」
就這樣,她飄然來港。作為新加坡頂尖大學生之一,她充滿自信,同時刻苦自律。她入讀四年制博士課程,卻打算於三年內取得學位。孤身走我路,涵詩依舊莊敬自強。香港的研究生涯,燃點了她對教學和研究的熱誠,過去她為本科科目擔任助教,埋首多個研究課題,包括人工智能、紓緩護理和代謝症候群。她將自己的成長,歸功於學院教員的悉心指導。
去年,涵詩獲頒全球卓越研究獎學金,前往母校新大進行為期六個月的研究學習。如今,她正為數月後將進行的博士論文答辯努力準備。獅城奇女子,如願於三年內完成研究,為她不同流俗的人生再添傳奇一筆。
「人的行為受時間觀影響,我的研究援引相關理論,探討怎樣提升心臟衰竭病人的自我護理能力。我先了解病者本人的時間觀念,再引導他們思考其短至長期的健康狀況會怎樣影響未來生活,從而推動他們改變。生活方式的轉變、習慣和傾向等向來不為醫學重視,但它們卻是持續保健的核心。」
接下來的日子,涵詩希望將研究落實於治療之中。診所和政府醫療機構是理想平台,讓她實踐博士研究裏提倡的前線護理方案。她的論文聚焦心臟衰竭病人,但護理程序適用於多種疾病,故其研究可望廣泛應用。
窗外,太陽自雲後透出,陽光照得樓下的校園建築閃閃生輝,猶如光照下晶瑩剔透的手錶鏡面。一室明亮,仿若呼應着涵詩求學生涯的輝煌。
「旁人說甚麼都好,最重要是走自己的路。若你知道自己想做甚麼、該做甚麼,就放手去做吧。我拋下了新加坡的人和事去追求理想。這樣說可能很老套,甚至有點傻,但對我來說,不隨流俗、追求心中理想絕對是正確決定。」
Phil Rosen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543期(201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