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ulation

Keeping a Cool Head


文物館位於百萬大道之上,每逢七八月,酷暑如蒸,外出午飯時真會覺得自己像鐵板上的肉,幾乎要滋滋作響。如此時節,如果像古人一樣,在脖子下墊一件瓷枕睡個小覺,你說有多透心涼呢?

硬梆梆的瓷枕會受歡迎似乎很難想像。但瓷枕創燒於隋,宋元以降,產地遍及南北,作為夏日消暑利器,確實風靡一時。北宋張耒有詩云「鞏人作枕堅且青,故人贈我消炎蒸,持之入室涼風生,腦寒發冷泥丸驚」,是不是看了也覺得功效顯著?明清之時,其他製枕材料興起,瓷枕這才功成身退。不過,瓷枕背後的工藝傳統與文化內涵卻仍為帝王所珍視。清乾隆皇帝便曾親自降旨,將一件「均釉涼枕」送交刻詩。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一件鈞窯天青釉紫斑如意枕底刻御題詩,末句作「通靈旁孔透,怡神平底置。我自宵衣人,幾曾此安寐」,說明瓷枕曾蒙御前偏愛。

至於本文所介紹的這件青花瓷枕,則是明代正統至天順年間景德鎮御窯所製,點出明英宗或代宗在位期間,宮廷對瓷枕仍有需求。然則為何這件瓷枕看來飽歷風霜?這是因為它是御窯的失敗品,沒有上奉朝廷,當然也不能流入民間,必須打破了埋在御器廠內。

但可別小看了失敗品。正統、景泰、天順三朝是明代歷史上的特殊時期。二十八年間,因「土木堡之變」而生的種種政治角力,導致帝位頻繁更迭、政局動盪混亂。特殊歷史背景下,御窯瓷器的生產狀況亦顯得撲朔迷離。此時期御窯瓷器不落正規年款,令傳世品的斷代及深入研究舉步維艱,也讓此三朝被陶瓷史學者冠以「空白期」之稱。

2014年,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在珠山北麓發現大批瓷器碎片,從考古地層判斷屬正統至天順時期。雖然破損,但仍可見此時期的瓷器既有厚重巨作,又不乏輕盈巧製,細緻雕琢,精美裝飾,力證此時期的御窯生產不僅未有停滯,更持續進行着實驗與探索,充滿活力。換言之,正是因為找到這些失敗品,我們對空白期的認知才不再空白──所以說,一時一地的缺陷與失敗,換個空間,或許有新的重大意義也未可知呢!

此瓷枕及其他景德鎮御窯博物館藏最新考古發現將於文物館「填空補白II:考古新發現明正統、景泰、天順御窯瓷器」展覽展出,展期為9月1日至12月16日。這些器物也許並不完美,卻盛載了時光之美。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No. 522, Newsletter in Sep 2018.

Tags
文物館 青花瓷枕 景德鎮陶瓷 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