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字仲尼,網民因而為他改了一個親切的英文名字:Johnny。雖然Johnny本人很有幽默感,但後世人除了偶爾說說這樣無傷大雅的頑皮話之外,一般都不敢亂開至聖先師的玩笑。尊崇孔子的其中一個表現,就是設廟祭祀。世上第一座孔廟位於孔子的故鄉曲阜闕里,建於孔子過世後第二年(公元前478年),可見祭孔已有近二千五百年歷史。
大家都知道孔子對「禮」十分重視,可想而知,祭孔(尤其是皇家祭孔的禮儀)定是相當講究。清代的皇家祭孔儀式每年春秋二季於京城國子監文廟舉行,有時皇帝會親自主持,有時會命其他皇室成員代祀。無論主祭者是誰,儀式都比我們拜黃大仙繁複得多,就連盛載祭品的器皿也有特殊形制,附圖的孔廟銅質祭器可見一斑。
在皇家祭典中,祭器和食物供品的配搭非常嚴格。有着兩條菇形柱的「爵」是酒杯,相信大家在古裝劇都有看過。至於蓋頂有水波形突棱、身作方斗形的有耳祭器叫「簠」,是用來盛穀物的。身體圓圓、蓋上有三塊葉形裝飾的叫「鉶」,既用於孔廟,也用於太廟,用於盛放未經調味的肉羹。
在提倡一切從簡的現代社會,或難理解皇家祭禮、祭器各種複雜繁瑣的名目與規定,以至孔子對復興周禮的執着。其實繁複的另一面便是嚴謹慎重。在反思「敬」和儀式之間的關係、盛大的典禮會否流於形式之時,我們實難以否定,從遠古至今,嚴謹的程序和用器都是營造莊嚴神聖氛圍的重要途徑。在緩慢的吟唱與舞蹈伴隨下,唯我獨尊的天子俯首跪拜,燃香的青煙裊裊升起,數十件裝着各式供饌的祭器與全豬、全牛、全羊整齊陳列……如果我們試着想像一下,其實不難理解這樣盛大肅穆的儀式對參祭者來說會是多麼難忘而有感染力的共同體驗,又如何着力地宣示受祭者以至主祭者不可動搖的重要地位。
除了這批孔廟祭器之外,文物館現時的展覽「皇朝禮器」亦展出了清代皇家祭典於天壇、地壇、太廟、太歲壇、朝日壇和夕月壇所用的祭器。歡迎大家走近清帝祈求神明指引、福佑天下的祭祀現場,一窺祭器在營造典禮肅穆隆重氣氛上扮演的重要角色。
Heidi Wong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No. 532, Newsletter in Feb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