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分享

網誌園地


醫策縱橫:公私營協作(馮康醫生)(刊登於信報)

2020年08月04日

在團結香港基金7月17日舉辦的醫療融資圓桌會議上,楊永強教授提出有關醫療融資公私營協作的一個重要訊息:政府利用公帑購買私營醫療服務,必須採取主動的策略性採購模式,針對醫療體制的短板,以促進健康為目標,改...

在團結香港基金7月17日舉辦的醫療融資圓桌會議上,楊永強教授提出有關醫療融資公私營協作的一個重要訊息:政府利用公帑購買私營醫療服務,必須採取主動的策略性採購模式,針對醫療體制的短板,以促進健康為目標,改善醫療體制整體的成效及表現。

 

政府目前在醫療服務方面推出的公私營協作方案,大抵分兩大類。第一是政府直接透過長者醫療券資助長者購買私營醫療服務;第二是透過醫院管理局就公立醫院嚴重短缺的服務,向私家醫生或醫院購買。醫管局透過採購的模式,大大縮短了白內障手術、血液透析、放射診斷、普通科門診等服務的輪候時間。

 

在長者醫療券方面,楊教授的研究指出方案在執行上的許多問題。最主要是政府為長者醫療券投入的資源接近30億,差不多等於醫管局投放在所有普通科門診的資源,但未能減低普通科門診的負擔,成效成疑。楊教授認為我們目前有很多公私營協作的服務,都是修修補補,尤其對隨着人口老化不斷增長的慢性病防治,顯得缺乏目標及乏力。醫管局現時採購服務的模式也存在很大的問題,令可持續性存疑。

 

首先,前線同事對大規模外判醫療服務,減少他們接受專科培訓需要的病人及個案種類,有很大的顧慮。其次,醫管局外判白內障手術的經驗,是私家眼科醫生的病人量多了,造成更多的公立醫院眼科醫生流失,得不償失!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醫管局的恒常服務,促使醫管局以較大的步伐外判服務,始終目前的採購模式未能針對體制上結構性的問題,很難持久。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公私營協作模式成效有限,楊教授提倡的策略採購模式,該從何着手?

閱讀更多
rsz_1595442435_qt-1280w

醫療新領域:病毒檢測 (胡志遠教授)(刊登於 AM730)

2020年07月23日

近日網上最熱搜的關鍵詞非「病毒檢測」莫屬。 繼本年初撲口罩的人龍後,近日街上再次出現輪候病毒檢測的「蛇餅」。中文大學醫院市區診所由7月初每天安排10個測試,到本星期「井噴式」大幅增加到每天二百多個,前線...

近日網上最熱搜的關鍵詞非「病毒檢測」莫屬。


繼本年初撲口罩的人龍後,近日街上再次出現輪候病毒檢測的「蛇餅」。中文大學醫院市區診所由7月初每天安排10個測試,到本星期「井噴式」大幅增加到每天二百多個,前線同事都忙得透不過氣來。


根據中大醫院企業抗疫支援計劃的經驗,平均每一個確診個案,便會引發20個擔心在工作地點受感染的檢測需求。這個數字當然還沒有包括「疫廈」其他住客擔心染疫的檢測需求。若每天新增確診個案過百,便會同時引發數千個檢測需求。


病毒檢測系統就好比戰爭時期的雷達和偵察機,監察敵人的活動,是香港整個醫療系統抗疫的最前線。隨著最近確診個案急升,公共衛生機構無論在人手和樣本樽分派都出現緊張。私家檢測機構在需求急增的情況下,電腦系統也一時不能應付過來。抗疫疲勞也發生在前線人員身上,最近電腦輸入檢測資料出錯即為一例。


現在香港病毒檢測承載力已經跟不上疫情發展,顯示抗疫第一防線已經失守。偵測系統失效,也表示在社區圍堵政策不能有效執行。病毒乘勝追擊,從不同途徑攻陷醫院已經是逼在眉睫的事情。


我們會否步歐美的後塵,準備棄械投降?當然不是!敵人已經在各位的家門口,每個人都要武裝起來,不要以為這全都是政府的責任。在家工作,已經是個人和企業的社會責任,必須嚴格推行。若果不能自律,大家便要面對「他律」。3月中在英國親身經歷「禁足令」的威力。若「禁足令」在香港實施,絕對會是「唔黐家」的香港人不能想像的惡夢,對不少企業也將會造成致命的打擊。


留在家中,是為了走出去,共勉之。

閱讀更多
115740805_924585591363795_9184389855063161372_o

【定價收費】系列 之《定價收費難》  (馮康醫生)

2020年07月20日

多年前,一位聽眾打電話到電台的個人意見節目,訴說她進了一間私家醫院照胃鏡,醫生預計的費用一萬多,結果出院時找數要五萬多,原因為做了很多其他的檢查,她感到完全失去預算,好像任人魚肉,覺得很無奈。 ...

多年前,一位聽眾打電話到電台的個人意見節目,訴說她進了一間私家醫院照胃鏡,醫生預計的費用一萬多,結果出院時找數要五萬多,原因為做了很多其他的檢查,她感到完全失去預算,好像任人魚肉,覺得很無奈。

 

近年來,政府因為收到不少類似有關私家醫院的投訴,於是要求私家醫院公佈 30 隻常做手術的收費,還有在病人入院前提供服務費用預算,並鼓勵定價收費。這些措施無疑可以增加價格的透明度,但對於病人掌握開支預算還是有很大的局限。私家醫院能夠真正提供定價收費的服務也不多,一般以日間手術為主。問題是無論是醫生還是醫院,都很難準確地為每一位病人預測其醫療開支。

 

從我和許多私家醫生的談話中,知道他們很多都歡迎提供服務費用預算,甚至定價收費,減少和病人的爭拗。醫生為病人做手術,入院前給病人費用預算,不能預算的是病人病情的變化,手術期間出現不可預測的併發症,和有沒有需要轉介其他專科醫生。醫生也不能為病人住院方面的其他費用做預算,他們很多都不完全清楚醫院各項服務多而繁雜的收費。所以,費用預算可以給病人,但定價收費就有困難。

 

醫院也有醫院的難處。病人按醫生的指示入院,做什麼檢查,接受什麼治療,是醫生的決定。醫院靠醫生把病人帶進來,除非出現很離譜的情況,一般很少干擾醫生的收費和他們的醫療決策。另方面,病人有時又會趁入院的方便,順帶做一些與治療沒有直接關係的檢查。大家對私家醫院的期望,和公立醫院不同,不會在治療程序完成後便匆匆趕病人出院。所以,醫院的感覺是預算歸預算,實際收費無從定價。

 

至於醫療保險,可能是最無所謂的一方。理得醫生和醫院收費多少,總之是每項費用都設有封頂,保不到的便由病人自己支付。醫療保險最著力的,是壓低支付醫生和醫院的價格,有沒有定價收費其實無所謂。這麼說,透過推動定價收費,從而改善私營醫療的生態,像蜀道,難於上青天!

閱讀更多

醫療新領域:抗疫新武器(馮康醫生)(刊登於 AM730)

2020年07月09日

新冠病毒肆虐期間及延後的跟進,紅了外科口罩,紅了核酸檢測,紅了遠程醫療,也紅了健康碼。此外,有一種檢查也紅了起來,成為抗疫的秘密新武器,那就是移動電腦掃描。 早在2月,世衛專家考察中國抗疫情況,已...

新冠病毒肆虐期間及延後的跟進,紅了外科口罩,紅了核酸檢測,紅了遠程醫療,也紅了健康碼。此外,有一種檢查也紅了起來,成為抗疫的秘密新武器,那就是移動電腦掃描。

 

早在2月,世衛專家考察中國抗疫情況,已經指出武漢的醫院利用電腦掃描,配合快速核酸測試,大大加快了診治的速度。當時世衛專家指出沒有很多國家能夠像中國一樣配置這麼多的電腦掃描儀器。平時我們看中國大城市的醫療體制,覺得有很多濫用的情況,造成浪費,想不到抗疫當頭,這些平常看起來過多的高端醫療儀器,竟然發揮決定性的作用。

 

參考武漢抗疫的經驗,國家最近發布了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方案,發覺除了醫院建設的標準,還有在武漢一役中建立奇功的「方艙醫院」,也有了新的建設標準,已經不是把大大的展覽或比賽場館分隔成方塊區域那麼簡單,其中包括了移動電腦掃描的設備。我於是上網查看有關的資料,發覺原來不只在內地,在英國及其他本來電腦掃描不足的國家和地區,均有購置移動電腦掃描儀器作抗疫之用。

 

移動電腦掃描儀器一般配置在像大型貨櫃車一樣的車架上,像巨無霸,我想在香港狹窄的環境很難應用。進一步探索,原來最近有醫療儀器製造商已經生產出可以在醫院內使用的移動電腦掃描機,只要房間四壁及天花地面有鉛牆及隔絕輻射的設施便可。最初製造的移動電腦掃描儀器,只能照腦,對防控肺炎沒有用處;最近製造的,已經可以照肺部的影像了。

 

香港醫管局及私家醫院加起來有不少電腦掃描,疫情防控得好,資源調撥得宜,應該可以應付我們抗疫的需要。但知道有多一件武器可以應急,也是好事!

閱讀更多

醫策縱橫:第二波 (馮康醫生)(刊登於信報)

2020年07月07日

7月第一天,美國單日新增COVID-19確診人數超過5萬人,嚇死人!流行病學專家都在預測第二波疫情什麼時候會來臨。100年前的流感全球大流行,估計總死亡人數5000萬至一億。第一波在1918年的3月至7月發生,死亡率相對輕微;第二...

7月第一天,美國單日新增COVID-19確診人數超過5萬人,嚇死人!流行病學專家都在預測第二波疫情什麼時候會來臨。100年前的流感全球大流行,估計總死亡人數5000萬至一億。第一波在1918年的3月至7月發生,死亡率相對輕微;第二波在9月至12月發生,大多數死亡的人都在這13個星期內。

 

那麼,美國新增感染人數的再度飆升算不算是第二波?南美洲尤其在巴西的疫情擴散是不是?我看都不是,只能算是第一波的延續。在美國,首先受到疫情嚴重衝擊的東北區,特別是紐約,新增病例及死亡人數一直在下降。新增的病例都發生在之前相對不受影響的州,也是在這些州,人們缺乏耐性,拒絕繼續家居隔離,急不及待要重新開放經濟活動,使防疫措施失效。

 

第二波可以避免嗎?權威醫學雜誌《刺針》6月27日的社評說可以,但有兩個條件。第一,有早期症狀的人必須懂得盡早自我隔離,然後盡早進行測試,務求48小時內確定診斷;第二,如果第二波出現(可能在9月至12月之間),根據港大梁卓偉團隊的建議,就要即時追蹤、檢疫、隔離,務求第一時間切斷病毒的傳播。而減低病毒傳播,需要綜合的預防措施,包括戴口罩、潔手、限聚、增設社交距離、家居隔離等。

 

最大的問題是,一旦第二波出現,公眾對政府、政客、流行病學者的信任,可能已經蕩然無存了!

閱讀更多
IMG_0150副本

衝刺  (馮康醫生)

2020年06月15日

大家有做過家居裝修的話,大概都會經歷過工程滯後的煩惱。裝修期快完了,好像還有很多工程沒有完成,工程承辦商拍足心口,信誓旦旦,說一定準時完工,你不知信他多少。家居裝修可能不過是 60-100 平米的地方,現在我們...

大家有做過家居裝修的話,大概都會經歷過工程滯後的煩惱。裝修期快完了,好像還有很多工程沒有完成,工程承辦商拍足心口,信誓旦旦,說一定準時完工,你不知信他多少。家居裝修可能不過是 60-100 平米的地方,現在我們的醫院是 10 萬平米的建築面積,進入裝修工程的最後衝刺階段,感覺上還是有點驚心動魄。

 

醫院除了面積大之外,房間多,功能系統也多。整間醫院的房間數目超過 2700,有不同大小和功能。最小的房間,像一些儲物間和廁所,10-30 平米的空間,設施簡單,不構成問題。一般的病房和每一張病床的配套設施,看起來簡單,卻涵蓋了不同的功能系統,由機電、醫用氣體、到資訊科技,完成裝置後還要通過功能測試,每一項都是個挑戰。至於最複雜的房間,像微創手術室、無菌消毒房、先進醫療設備房、電子互動教學演講室等,更不用說了。此外,還有醫院整體的運輸系統,像氣動物流、箱式物流、污衣被服收集、垃圾收集,這些大家平常到醫院不會留意的系統,其實都需要運作暢順,才可以有效地支援醫護人員的工作。

 

進入最後衝刺期,承建商需要增加地盤的人手,地盤經歷過新冠病毒疫症大流行的冷清後,驟然熱鬧起來。有一些裝修物料,因為疫情延誤,還是要到最後這一兩個星期才完全到齊。同事們開始為收樓作交收前檢驗,仔細地把所有的錯漏瑕疵記錄下來,待收樓後再跟進。大家晚上經過醫院大樓的時候,看到燈火通明,正好見證了醫院建築工程最後的完結。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