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園地
玻璃幕牆 (馮康醫生)
2019年07月09日一直以來,玻璃幕牆多見於商業樓宇,很少用於醫院。近年來,不少新建的醫院都開始使用玻璃幕牆,如養和醫院、兒童醫院,還有我們的中文大學醫院。 我對玻璃幕牆的認識和感情,全來自貝聿銘的自傳。貝聿銘是現...
一直以來,玻璃幕牆多見於商業樓宇,很少用於醫院。近年來,不少新建的醫院都開始使用玻璃幕牆,如養和醫院、兒童醫院,還有我們的中文大學醫院。
我對玻璃幕牆的認識和感情,全來自貝聿銘的自傳。貝聿銘是現代主義建築的大師,以簡約的線條、動態的幾何形體、「讓光線來做設計」而聞名。在自傳中,他提到上世紀二次大戰經濟大蕭條後社會重建時,建築物的玻璃幕牆折射著人們的活動,為社區注入動感。
醫院使用玻璃幕牆,可以引入更多自然光線,加強醫護人員及病人與外界的接觸,幫助促進心理健康,有利病人康復。在中文大學醫院,四周環境綠化,有山有水,隨玻璃幕牆引入病房。同時,透過玻璃幕牆折射的美景及藍天白雲,讓路人經過時也精神為之一振。
採用玻璃幕牆興建醫院的另一個好處是加快建築期,減少香港許多樓宇常常遇到的漏水問題。中文大學醫院的玻璃幕牆有三層玻璃,有效隔開室內外的氣溫和聲音,配合其他環保措施,減少溫室效應。現代的醫院建築,無論對員工、病人和環境,都要有保護及治療的作用。
醫療新領域:同理心 (胡志遠教授)(刊登於 AM730)
2019年06月27日中大醫科課程中,溝通技巧佔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在醫科生的畢業臨床考試中,專業溝通表現的成績佔比高達百分之二十五,所以每星期在威爾斯親王醫院門診的Final Year教學,我也集中在這個課題上。 究竟應怎樣教授溝...
中大醫科課程中,溝通技巧佔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在醫科生的畢業臨床考試中,專業溝通表現的成績佔比高達百分之二十五,所以每星期在威爾斯親王醫院門診的Final Year教學,我也集中在這個課題上。
究竟應怎樣教授溝通技巧?我從培養同理心(Empathy)開始。
一個長期病患的少女在訴說自己經歷時,開始哭泣不停,「宅男」同學頓時手足無措,我便問他:「如果她是你的女朋友,你會怎辦?」一個糖尿病人不肯戒囗,但又埋怨醫生不能為他好好控制糖尿病,我會問:「如果他是你的未來外父,你會怎辦?」(如果是問自己父親,恐怕會引發醫療糾紛)。
跟某保險公司談到內鏡檢查服務,對方建議將所有大腸內鏡一律標準化為以門診或日間形式進行,以避免不必要的住院賠償。我便問他們:「將心比己,如果病人是你的母親,行動不便,你希望看到她喝了四公升洗腸藥水,然後冒著失禁的風險,舟車勞頓撲去日間內鏡中心嗎?」
在管理上,同理心也同樣重要。很多研究發現,具同理心的管理人員較能得到下屬和上司的信任,工作成效也較為顯著。很多成功的企業,也不難看到他們運用同理心,了解和回應顧客和市場的需要,令公司茁壯成長。
推動醫療改革,是一個帶領醫療界,以至整個社會離開「舒適區」(Comfort Zone)的過程。過程中願景和策略固然是必不可少;用同理心去了解和照顧持份者的感受,也是改革成功的關鍵。
同樣地,一個社會在紛爭中能否安然度過,需要的並不是堅持己見,各自表述。更重要的是,以同理心去凝聚各方,化解矛盾,共同找尋出路。
醫療新領域:智慧醫院 (馮康醫生)(刊登於 AM730)
2019年06月13日進入數據時代,人們開始探索如何創造智慧城市,打造智慧家居,推進智慧生活。我們也開始策劃如何設計一間智慧醫院。 過去幾年,我有機會訪問了世界各地許多醫院,發現大家對智慧醫院的探索,還在起步階段。有...
進入數據時代,人們開始探索如何創造智慧城市,打造智慧家居,推進智慧生活。我們也開始策劃如何設計一間智慧醫院。
過去幾年,我有機會訪問了世界各地許多醫院,發現大家對智慧醫院的探索,還在起步階段。有時候像瞎子摸象,摸到其中一部分,就說成功設計智慧醫院了。這些不同的部份,有建築設計方面,有環境調控方面,有病人體驗方面,有資訊科技方面。或許,要把這些不同部分加起來,才可以看到全隻象。
把所有部分加起來,要有個中心,才能聚焦。這個中心就是「人」,也就是以人為本的設計,以人為本的醫療。我認為以人為本的醫療,還得回到之前提過 Institute of Healthcare Improvement 倡議全世界醫療機構的三大目標:促進群眾健康、改善病人體驗、減少個人醫療財務負擔。在數據年代,人就是數據,數據代表了人。利用資訊科技達到這三個目標,就構成智慧醫院的三大元素:(一)智慧醫療;(二)智慧服務;及(三)智慧管理。
最近,國家新公佈了智慧醫院的標準,恰恰就包含了這三個元素。智慧醫療建基於全電子病歷記錄,利用健康數據促進群眾健康。智慧服務建基於移動及遠程電子科技,全面支援病人就醫就診到家居照顧的旅程,增加醫療成效。智慧管理建基於物聯網,加強醫療服務提供的效率,減少不必要的消耗,從而減少病人的財務負擔。
醫療服務的智慧之路,才剛剛開始呢!
醫療新領域:解讀自願醫保計劃(二) (胡志遠教授)(刊登於 AM730)
2019年05月30日自願醫保計劃一方面吸引部分市民到私營系統使用醫療服務,也驅動市場力量去應付未來醫療服務的需求。 自願醫保的一大特色,是保證續保至100歲,以及不設終身可獲保障總額上限。對保險公司來說,在一個人口老化...
自願醫保計劃一方面吸引部分市民到私營系統使用醫療服務,也驅動市場力量去應付未來醫療服務的需求。
自願醫保的一大特色,是保證續保至100歲,以及不設終身可獲保障總額上限。對保險公司來說,在一個人口老化、慢性病愈益普遍、醫療費用不斷增加的社會提供這種醫保服務,絕對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為了避免做「蝕本生意」,保險公司必定希望投保人身體健康,以減少賠償的機會。故此自願醫保很可能會在傳統醫療費用賠償的基礎上,進一步透過「靈活計劃」發展為包括體檢、早期疾病診療及家居醫療等的全人健康管理計劃。隨著資訊科技進步,保險公司也可以利用可攜裝置(Wearable device),透過鼓勵投保人改善生活習慣,如多做運動、監測血壓等,以為保費提供折扣。這正為香港的基層醫療提供了發展的契機。
此外,由於有稅務優惠的誘因,將來保險公司的醫保計劃,都會以自願醫保計劃為基礎,進一步設計迎合個人需要的靈活計劃。這樣便變相將整個醫保行業納入政府監管範圍,加強市民參與的信心。
政府推動醫保計劃來鼓勵市民接受私營醫療服務,當然會引來一些猜疑,擔心政府將病人「趕到」私營市場,不願承擔更多的醫療服務責任,而服務質素也得不到保障。所以政府也相應加強對私營醫療設施和人手的規管,在臨床管治、權責等也制訂清晰的指引。近年也大力推動醫療收費的透明度和可預算度,甚至套餐式收費。與此同時,保險公司也必須增加行政效率,使大部分保費能投放在醫療費用,而不是行政成本上。
在多元的社會裡,不同的持份者有不同意見和聲音,要作出大刀闊斧、一蹴而就的改革,幾近不可能。期望自願醫保計劃能帶領社會各界走出第一步,為醫療改革注入新的動力。
醫療新領域:從群鳥飛舞到病人流 (馮康醫生)(刊登於 AM730)
2019年05月16日一直以來,人們對於八哥鳥群在空中的集體飛舞感到驚訝。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稱之為:怪異而美麗(見https://youtu.be/V4f_1_r80RY)! 人們問的問題是:這麼大群雀鳥一起飛舞,為甚麼不會碰撞,為甚麼那麼一致?於是有學...
一直以來,人們對於八哥鳥群在空中的集體飛舞感到驚訝。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稱之為:怪異而美麗(見https://youtu.be/V4f_1_r80RY)!
人們問的問題是:這麼大群雀鳥一起飛舞,為甚麼不會碰撞,為甚麼那麼一致?於是有學者利用電腦分析,嘗試找出其中的奧妙。研究發現,群鳥飛舞有三條簡單的規律:(一)避免和隔鄰左右擠在一起;(二)朝著隔鄰左右一致的方向飛;及(三)保持和隔鄰左右的平均位置距離。
跟著人們又想:這三條簡單的規律可否應用到醫院裡面,改善病人的流動,減少病人堵塞輪候的情況。原來,病人流對全世界的醫院都是很大的挑戰,尤其以急症室為甚。病人在急症室堵塞,等候很長時間不能入院的情況,在我們的公立醫院屢見不鮮,尤其在冬天流感高峰期的季節。
從群鳥飛舞得到啟發,我們知道醫院要處理好病人流,有一大原則、三條規律。大原則是從全院著眼,系統性地理順每一個部門的病人流程。急症室堵塞及內科病房擁擠是全院的問題,不是兩個部門的問題。三條規律是:(一)按病人醫療需要把他們分配到最適當的地方;(二)系統性地確保病人服務快速流動,由一點到另一點不要等多過兩個小時;及(三)每天在每一個臨床單位都要預留一點空出的容量,給病人流轉。
這一大原則三條規律,說易行難,要全面施行,需要全院協力,要結合「精益管理」和「智慧管理」!
醫療新領域:解讀自願醫保計劃(一) (胡志遠教授)(刊登於 AM730)
2019年05月02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醫療服務最大的突破,便是醫院管理局的成立。醫管局將香港公立醫院專科服務的水平提升到另一層次。但從整個醫療系統的角度來看,醫療融資、基層醫療等重要部分的發展,卻付之闕如。在這二十...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醫療服務最大的突破,便是醫院管理局的成立。醫管局將香港公立醫院專科服務的水平提升到另一層次。但從整個醫療系統的角度來看,醫療融資、基層醫療等重要部分的發展,卻付之闕如。在這二十多年間,隨著人囗老化、疾病模式改變和醫療通脹等問題的出現,醫管局「單天保至尊」的局面開始受到嚴重衝擊。
最近推出的自願醫保計劃,相對以往提出的醫療儲蓄、強制醫保方案等,雖然只是醫療融資發展的一小步,但對香港醫療系統的發展,卻是歷史性的一大步。自願醫保包含了由政府認可和監管的「標準計劃」,讓大家不用費心比較各種計劃的細節和條款的分別。此外,承保範圍也擴闊至非住院程序等,增加了投保的信心和實用性。
可是,自願醫保計劃也有不足之處。大型或複雜手術、深切治療部和癌症治療的賠償額,比實際費用有很大的差別。如需要在大型手術和癌症治療等有更充足的保障,便要進一步購買「靈活計劃」。
這樣的設計有甚麼意義呢?由於保險公司在昂貴醫療項目上賠償額定得較低,所以不需要作出大額撥備,以致投保收費定得更為便宜,吸引更多人參與。自願醫保計劃希望先吸引部分能負擔醫保費用的市民「走出來」,將中、低風險的一次性手術和檢查如內窺鏡、電腦掃描等的需求,引導到私營醫療系統,讓公立醫院可以集中資源處理複雜和昂貴的醫療服務。
自願醫保計劃也巧妙地運用市場力量,應付未來醫療服務的需求,我會在下回分享一下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