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園地
【智慧醫院】系列 之 《智慧泉源》 (馮康醫生)
2021年03月22日一直以來,醫院的智慧,來自老教授、大國手,來自人,不是機器。已故的達安輝教授,還有健在的楊紫芝教授,高山景行,春風化雨幾十年,是智慧的泉源。他們行醫教學的那些年代,沒有電腦,醫療儀器都比較簡單。 ...
一直以來,醫院的智慧,來自老教授、大國手,來自人,不是機器。已故的達安輝教授,還有健在的楊紫芝教授,高山景行,春風化雨幾十年,是智慧的泉源。他們行醫教學的那些年代,沒有電腦,醫療儀器都比較簡單。
隨著醫學的發展,今時今日的醫療系統及醫院變得非常複雜。1999 年美國醫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Medicine) 發表了一份題為《To Err is Human》的重要報告,指出醫院因錯誤導致病人死亡的數字,幾近10萬。報告指出醫療失誤的原因主要是系統出了問題,不是個人問題。報告啟動了全球醫療系統的病人安全改善工程,之後 20 年,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2016 年 Johns Hopkins 醫學院發表一份報告,估算每年在美國因醫療事故死亡的人數,仍然高處死亡成因的第三位。
老教授大國手的個人經驗和智慧不能取代,但是已經不足以保障病人的安全。醫院必須建立有效的系統,以及強大的安全文化,減少系統的失效及人為的失誤。信息科技就在這個時候,發揮決定性的作用。我們利用機器幫助醫護人員,哪裡可以幫助他們工作,減少系統漏洞,杜絕出錯失誤,促進醫療成效,那裡就是智慧的泉源。
國際象棋棋王卡斯波羅夫 (Garry Kasparov) 在 1997 年歷史性地輸給 IBM的《深藍》(Deep Blue) 電腦。20年後,他寫了一本書,書名為《Deep Thinking: Where Machine Intelligence Ends and Human Creativity Begins》。棋王在書中回顧了他和《深藍》大戰的過程,分析他敗陣的原因,反思人和機器的關係,最後總結認為人機的結合,更能啟發人類的創意,創造更好的未來。
在醫療領域,沒有機器可以取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間有醫患之間的愛和關顧、也有醫護團隊內的情與義。因此,智慧醫院的設計,還須以人為本,從如何為病人及醫護人員增值著眼。這其中的許多價值,是沒有價格的!
醫療新領域:私家教學醫院(胡志遠教授)(刊登於 AM730)
2021年03月18日中大醫院剛剛開始「試業」,吸引了不少校友前來參觀。 校友們對中大醫院既是私家醫院,又是教學醫院的角色很感興趣。在大眾心目中,醫學院的教學醫院一般是指威爾斯親王醫院和瑪麗醫院這些大型急症公立醫院。...
中大醫院剛剛開始「試業」,吸引了不少校友前來參觀。
校友們對中大醫院既是私家醫院,又是教學醫院的角色很感興趣。在大眾心目中,醫學院的教學醫院一般是指威爾斯親王醫院和瑪麗醫院這些大型急症公立醫院。究竟在私家醫院怎樣進行教學?
事實上,美國、荷蘭等國家的大學醫院,大都以私營模式運作。因此有高度的自主性和靈活性,一方面可配合醫學院的發展,推動醫療創新,也能率先應用最新的科技,讓病人享受更好的診治成效。
在醫學教育方面,私家教學醫院也有它獨特的功能。香港的公立醫院有大量病人,雖然給予學生很多學習機會,但公立醫院長期在爆煲邊緣掙扎,迫於無奈以處理物流的形式提供病人服務,以應付龐大的服務需求。在這種環境下,很難讓學生明白照顧病人體驗和感受的重要性。而私家教學醫院正好提供較佳的環境,補足這方面的教學需要,給同學灌輸「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服務概念。
醫療創新設計也是中大醫院的醫學教學重點之一。中大醫院裡設有設計工作室(Design studio),是醫院的研發部門,與香港和世界各地的醫療創新科技企業合作,設計出以病人為本的新服務。學生有機會參與其中,不單能讓他們掌握最新的醫療技術發展,而且讓這些醫學界未來的接班人培養出創新和改革的精神。
這些都是中大醫院作為私家教學醫院獨有的社會責任。為推動香港的醫學發展出力,既守護市民健康,也希望為香港保守最珍貴的一項社會資產,讓我們的年輕人有一展抱負的空間。
醫策縱橫:泛政猛於虎 (馮康醫生)(刊登於信報)
2021年03月16日去年3月11日,世界衞生組織正式確認新冠病毒疫情有全球大流行的特性,3月13日宣布歐洲成為中國以外的流行病中心,至今一年。疫情的發展,令全球的政治社會經濟天翻地覆,恍如隔世。 在全球的抗疫戰中,有3位人士...
去年3月11日,世界衞生組織正式確認新冠病毒疫情有全球大流行的特性,3月13日宣布歐洲成為中國以外的流行病中心,至今一年。疫情的發展,令全球的政治社會經濟天翻地覆,恍如隔世。
在全球的抗疫戰中,有3位人士我特別敬佩。頭兩位大家都很熟悉:我國的鍾南山教授和美國的福奇醫生(Anthony Fauci)。兩位的抗疫諍言,把持公共衞生的原則,以科學為本,推動政府的防疫政策,提點民眾有效的抗疫行為,力抗流言、謊言及假消息,一位振聾發聵,一位醍醐灌頂。
第三位大家不會太熟悉,他是醫學期刊《刺針》雜誌的總編輯霍頓醫生(Richard Horton)。疫症早期,他一士諤諤,力責西方國家漠視中國迅速向全球發出的警告,未能推行有效的公共衞生策略,錯失防疫的時機。過去一年,每個月在《刺針》雜誌讀他的評論文章,分析不同階段的抗疫政策,檢討人類從歷史中未曾汲取的教訓,針對社會的不公平,無不發人深省。
3月8日,霍頓醫生以〈是時候提問及汲取教訓了〉為題,再次力數約翰遜政府過分關注脫歐的政治問題,倡導經濟先行,不信科學,拒絕推行在社區鏟除病毒的政策,反應遲疑緩慢。這是政治先行的代價!他說:「如果民主代表什麼,這些政策部長必須接受獨立審查。如有需要,讓較有能力的政治領袖取代。」
在香港,由疫情開始時封關的爭議,到最近有關疫苗效用及副作用的討論,都充滿着政治色彩。
在這個泛政治化的社會,公共衞生的聲音,很容易就被掩蓋。古人說:「苛政猛於虎。」面對全球的流行的疫症,可以改說:「泛政猛於虎!」
醫療新領域: 體檢新知(馮康醫生)(刊登於 AM730)
2021年03月04日香港人很少有每年定期看基層醫生同時做身體檢查的習慣。大型工商企業一般會為高層管理人士提供身體檢查作為醫療福利,有些商業保險也包括身體檢查作為保險覆蓋項目。很多人認為身體檢查主要是抽血化驗及做影像檢查...
香港人很少有每年定期看基層醫生同時做身體檢查的習慣。大型工商企業一般會為高層管理人士提供身體檢查作為醫療福利,有些商業保險也包括身體檢查作為保險覆蓋項目。很多人認為身體檢查主要是抽血化驗及做影像檢查,後者可以是照X光、超聲波、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看醫生還是其次。做身體檢查,是愈多愈全面。我碰過最極端的例子,檢查項目包括全身磁力共振,還有全身血管造影,不可思議!
最近從美國頂尖的克里夫蘭診所讀到一篇好文章,提到每年看基層醫生和做身體檢查的好處及主要目的。文章說:「你一定要把基層醫生看成你長遠的健康夥伴,討論任何有關個人的健康問題。」許多慢性病,發病初期都比較隱晦,像高血壓、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愈早診斷,愈早治療,成效愈好。
基層醫生還可以解答有關癌症篩查、疫苗接種、精神健康及專科轉介等問題。譬如乳腺癌、大腸癌、前列腺癌、肝癌、子宮頸癌、鼻咽癌等較普遍的癌症,現在都有有效的篩查和及早防治的方法。疫苗接種方面,除了季節性流感和現在最熱門的新冠病毒疫苗外,還有肝炎、HPV、生蛇等疫苗的接種。精神問題包括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帶來的焦慮、壓力、緊張、情緒低落等。基層醫生能夠透過長期跟客人(或病人)建立的關係,判斷健康問題的輕重緩急,有需要時作出最適當的專科轉介。
因此,定期看基層醫生和做身體檢查,不需要多,但需要有針對性,基於個人的年紀、病史、社交行為及家族風險,以實證為本,有價值才做,減少不必要的浪費。今時今日,看基層醫生還可以考慮以虛擬方法,視像進行,方便省時。文章結論說:「定期看基層醫生,莫延遲!」
【智慧醫院】系列 之 《策略思維》 (馮康醫生)
2021年03月01日農曆年前後,和各方友好談了不少有關「智慧醫院」的規劃及發展問題。對象包括到來醫院參觀的醫療、科技、學術界的友好,政府中不同政策部門的官員,還有傳媒朋友。其中最大規模的,是一月底獲醫管局邀請舉行了一次...
農曆年前後,和各方友好談了不少有關「智慧醫院」的規劃及發展問題。對象包括到來醫院參觀的醫療、科技、學術界的友好,政府中不同政策部門的官員,還有傳媒朋友。其中最大規模的,是一月底獲醫管局邀請舉行了一次有關「智慧醫院」策略思維的網上演講,有超過 800 名醫護同僚參加,可見大家對「智慧醫院」的重視。
一年半前,我曾經寫過一兩篇有關「智慧醫院」的文章,蜻蜓點水式的,很簡單地介紹什麼叫「智慧醫院」。那時覺得要詳細討論「智慧醫院」,時機還沒有成熟。現在醫院開始運作了,是時候較詳細地闡述「智慧醫院」的規劃及不同的元素。
首先要談的,是規劃「智慧醫院」的策略思維。我發覺很多人談起「智慧醫院」,多少有種瞎子摸象的感覺。摸著象鼻,覺得很有智慧,便把象鼻說成「智慧大象」;摸著象耳,覺得很有智慧,又把象耳說成「智慧大象」。如是者,摸著象牙、象身、象腳、象尾,都可以說成「智慧大象」。「智慧醫院」有很多不同的元素,總不能抓著某些元素,便智慧起來。那麼,怎樣才能夠看到「智慧醫院」的整隻大象?
要看清楚整隻大象,便要解答許多重要的策略問題:為什麼要建設「智慧醫院」?誰是主角?誰是主要的服務對象?信息系統應該涵蓋什麼內容?什麼內容最重要,如何定優次?那些智慧有實證基礎?「智慧醫院」有沒有層次?可應用的科技有多成熟?科技怎樣和人互動?怎樣保障數據安全及私隱?這些問題之中,最重要是第一條問題:為什麼要建設「智慧醫院」?要有清晰的目標,才容易確實方向。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所有醫療體制都應該有三大目標:促進民眾健康、有效回應民眾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減少民眾的財務負擔。因此,「智慧醫院」的建立,也務必圍繞這三大目標,在策略發展上,包涵智慧醫療、智慧服務及智慧管理這三大元素。以後,我會逐一剖析發展「智慧醫院」三大元素的策略。
醫療新領域:山野樂行(胡志遠教授)(刊登於 AM730)
2021年02月18日說香港是行山勝地,一點也不過分。大部分香港人都能在20分鐘車程內到達附近的郊野公園,比世上任何大城市都更容易接觸山野。當中麥理浩徑更是香港人的驕傲,曾被《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世界20條夢幻步道」之一,與瑞...
說香港是行山勝地,一點也不過分。大部分香港人都能在20分鐘車程內到達附近的郊野公園,比世上任何大城市都更容易接觸山野。當中麥理浩徑更是香港人的驕傲,曾被《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世界20條夢幻步道」之一,與瑞士、新西蘭、冰島和尼泊爾等地的著名行山徑齊名。
近年行山活動愈來愈受歡迎,不少行山網站紛紛推出「考牌路線」,讓山友考驗體能和技術。但也同時吸引了不少平時缺乏運動,體能欠佳的朋友加入挑戰自己的行列,以至在行山時發生意外。
挑戰山野之前,可以怎樣評估自己的心肺功能?醫學界是以最大攝氧量(VO2max)作為量度心肺功能的黃金標準。VO2max是指一個人每公斤體重在每分鐘的最大耗氧量。它表達了心肺和肌肉系統全力運作,利用氧氣獲得能量的能力。心肺功能低不單影響運動表現,更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風險因素。此外,心肺功能也是影響手術後及其他嚴重疾病康復的決定性因素。
因此,透過評估心肺功能,並附以個人化的運動鍛煉計劃,不單可促進體能表現,享受運動的樂趣,長遠更可促進健康,減低患上各種慢性病的風險。中大醫院會在個別體檢計劃,加入VO2max評估和運動計劃,以達致更全面的健康目標。
事實上,行山不只是挑戰高峰的運動。我和香港山野結緣三十多載,從當年追求速度,挑戰自我,現已變為「在乎山水之間也」。能夠忘掉繁囂,活在當下,細味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已經是人生一大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