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ng Chi College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

校門牌樓正面,上方為校名橫額,下方左右兩邊為石楹柱,上刻「凌道揚撰」嵌校名對聯一副:

 

崇高惟博愛 本天地立心 無間東西 溝通學術  

基礎在育才 當海山勝境 有懷胞與 陶鑄人羣

「胞與」即「民胞物與」,北宋儒者張載所說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意思是:視一切人如自己的同胞,視萬物為自己的儕侶。有懷胞與,謂心中關懷著與自己同生出於天地的萬民和萬物。 

 

對聯兼視內心與外境,情高意遠,出語莊和。開宗明義,拈出「心」與「境」為要領,透出兩層深意。       

 

自開誠以立校一層看。聯語緊扣眼前校園之形勝優越之地理環境,胸懷天地海山,開示辦學精神:以崇高博愛的思想和包容開放的精神教育人才,發揚世界文化。整副對聯展現出廣闊的胸襟與恢宏的氣象。 

 

自開境以化人一層看。校聯說「本天地立心」秉承天地之精神,說「當海山勝境」臨對海山之佳境,強調天地與海山給人以德性的啟示:自然環境含有陶冶心性的無形感染力,「當海山勝境」的美好校園可以無聲無息地培養「海山胸襟」和「天地意識」;而具有天地海山的「廣闊胸襟與無私意識」——以天地之心為心,以海山之襟為襟,則可進而孕育出「無間東西,溝通學術」的世界文化視野,以及「有懷胞與,陶鑄人羣」的崇高博愛思想。

 

崇基精神重視契合自然,重視潛移默化的環境教育。崇基校門是校園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校聯更是精神建設的有力部分。

 

 (校聯句「有懷胞與,陶鑄人羣」可與校訓「止於至善」互參。校訓釋義見http://www.cuhk.edu.hk/ccc/yy/motto

 

college couplet

 

 

下載文章

 

song cc

 

 

 

Download Song

 

校歌歌詞:

 

南天海嵎,四方人士,同興此學府。
崇奉基督,勵志篤行,修業勤是務。
漫漫長夜,屹立明燈,使命莫辜負。
學成致用,挽救狂瀾,靈光照寰宇。

 

神州學術,源遠流長,數典不忘祖。
自由民主,嘉誼友邦,協力相互助。
中西結晶,增益文明,聖教宏其緒。
濟濟菁英,天降大任,至善勉同赴。

崇基校歌的音樂部份來自十九世紀的一首美國民謠Annie Lisle。Annie Lisle是美國波士頓詩人音樂家H.S.Thompson 1857年的作品,兼有曲譜和歌詞。大約在1870年,紐約州綺色佳(Ithaca)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兩名學生因喜愛Annie Lisle之曲調而合作填寫新詞,把這民謠改編成為校歌。因「康乃爾校歌」廣受歡迎,其後不少美國大學和中學皆採用此同一曲調作為校歌;影響所及遠至亞洲,包括燕京大學、金陵大學、東吳大學、嶺南大學以及本校在內,校歌的曲調都同樣是Annie Lisle。據維基百科所列有關學校名單, 現時全世界以Annie Lisle曲調為校歌的大學與中學總數恰為一百(2011年7月資料)。

 

崇基校歌歌詞作者謝扶雅(1892-1991)。謝扶雅為本校中文系國文及哲學特約講師(1952-57),早歲先後留學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大學、立教大學與美國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曾任嶺南、中山、金陵、東吳等大學教授(所到之處與Annie Lisle 校歌再三結緣――嶺南、金陵、東吳、崇基);畢生致力於宗教及哲學之研究,著述不倦,有《人生哲學》、《宗教哲學》、《基督教與中國思想》、《巨流點滴》等三十餘種著作,以及《中世紀基督教思想家文選》、《康德的道德哲學》等十餘種譯作。

 

校歌歌詞寫於1952年。歌詞内容宣述創校的時代使命,並勉勵學子志學勤修,本著基督的精神與校訓「止於至善」的精神,融合中西學術,以發揚文化、匡時救世為己任。

 

下載文章

崇基校徽由圖案和文字組成,圖案上方為校名「崇基」二字,下方為校訓「止於至善」四字。校名與校訓之書體俱為小篆。

 

校徽圖案取材自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之圖案景教碑的說明詳見〈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與崇基學院校徽〉,此文亦見於http://www.cuhk.edu.hk/ccc/yy/appx-2。學院在向同學徵求校徽設計時指明須以此圖案為設計基礎,並限用校色深棗紅與金黃 Crimson and Gold;其後校徽設計由校董會選定,並沿用至今。

 

1954年至1960年校徽外框形狀為長方形,如下圖:

 

college emblem 1

1961年開始校徽外框形狀改為盾形,如下圖:

 

college emblem 2

 

 

崇基為基督教高等學府,校徽圖案取材自一千二百多年前之景教碑,銘記基督教來華傳教事業的開始,有數典追源,立根中華的寓意。

 

校徽圖案是雲朵與蓮花承托著帶火焰的十架。雲朵象徵天道,蓮花象徵純潔與完美,十架象徵基督犧牲以臻圓滿之生命境界,火焰象徵光明。圖案上的十架啟示生命圓滿的意義,正好和校訓「止於至善」取自《大學》之追求圓滿的精神互相契合;而蓮花純潔完美之象徵,亦與圓滿之義相應。這「圓滿」的雅集,既有圖文互釋之妙,又見不同文化融合之美。整體地看,基督精神和中國文化精神圓融無間,同時透顯出崇基一向以發揚世界文化為己任的辦學理想。崇基的校徽簡潔諧美地標示「聖潔圓滿」之境。

 

下載文章

1951年,崇基創校伊始,即以「止於至善」為校訓,寓意不斷追求圓滿。

 

college motto 1    

(漢字的傳統讀寫方向從右至左)

 

「止於至善」出自儒家之主要典籍《大學》。《大學》乃「初學入德之門」(北宋儒者程顥語),開首即揭示德性之源及其展開與圓滿之義: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於至善。

「明明德」,意思是使自己的德性自覺明朗;「新民」,意思是教化他人,使他人能「自新 其德」;「至善」則兼指兩者的圓滿完成。

 

「明明德」和「新民」即後世儒者常說的「成己成物」。「明明德」是「成己成就自身;「新民」是「成物成就世界或成就一切;「物」取廣義,包括「人」在內亦即「一切」)。「成己成物」是德性自覺由內至外的展開,而「止於至善」則是總攝「成己」與「成物」而不斷向上升進,以圓滿為歸宿。

「至善」義同「圓滿」,是最高境界,立為永恆理想,其意義不在絶對完成或達到,而在作為「目的」以接近,兼且作為動力之源。一方面是理想為「圓滿」,另一方面是現實為「未圓滿」;由「未圓滿」而追求「圓滿」,邁向「圓滿」,是一永恆地努力不息的動態過程。無休止的進步,成德之高,成德之堅永,盡在這「圓」與「未圓」之間。「圓」與「未圓」互相映發,自知「未圓」,故能虛懷若谷;力求「圓滿」,故得至健如天「至健」語出《易經》。「止於至善」蘊含至健與虛懷,同時兼有「不斷追求圓滿」的自強不息精神以及「不自以為圓滿」的開放精神

「止於至善」,向來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廣義地說,泛指在每一事上不斷力求圓滿,盡量做到最好;狹義地說,則專指在德性上不斷力求圓滿,自己求進步,也幫助他人進步。不斷力求圓滿,無論是就日常生活的一事而說,或是就德性修養而說,都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

崇基校訓廣懷天下,高瞻至道,遠矚永恆。以「止於至善」之理想誘導學子,啟之以修德,拓之以宏襟,曉之以圓滿,勵之以精進,這是創校先賢深意之所寄,亦是崇基教化精神之所在。

(有興趣詳細深入些了解校訓,可參看〈校訓詳釋〉,此文亦見於 http://www.cuhk.edu.hk/ccc/yy/app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