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ng Chi College Chung Chi College

(Chinese Version Only)

 

1951年,崇基創校伊始,即以「止於至善」為校訓,寓意不斷追求圓滿。

 

college motto 1    

(漢字的傳統讀寫方向從右至左)

 

「止於至善」出自儒家之主要典籍《大學》。《大學》乃「初學入德之門」(北宋儒者程顥語),開首即揭示德性之源及其展開與圓滿之義: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於至善。

「明明德」,意思是使自己的德性自覺明朗;「新民」,意思是教化他人,使他人能「自新 其德」;「至善」則兼指兩者的圓滿完成。

 

「明明德」和「新民」即後世儒者常說的「成己成物」。「明明德」是「成己成就自身;「新民」是「成物成就世界或成就一切;「物」取廣義,包括「人」在內亦即「一切」)。「成己成物」是德性自覺由內至外的展開,而「止於至善」則是總攝「成己」與「成物」而不斷向上升進,以圓滿為歸宿。

「至善」義同「圓滿」,是最高境界,立為永恆理想,其意義不在絶對完成或達到,而在作為「目的」以接近,兼且作為動力之源。一方面是理想為「圓滿」,另一方面是現實為「未圓滿」;由「未圓滿」而追求「圓滿」,邁向「圓滿」,是一永恆地努力不息的動態過程。無休止的進步,成德之高,成德之堅永,盡在這「圓」與「未圓」之間。「圓」與「未圓」互相映發,自知「未圓」,故能虛懷若谷;力求「圓滿」,故得至健如天「至健」語出《易經》。「止於至善」蘊含至健與虛懷,同時兼有「不斷追求圓滿」的自強不息精神以及「不自以為圓滿」的開放精神

「止於至善」,向來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廣義地說,泛指在每一事上不斷力求圓滿,盡量做到最好;狹義地說,則專指在德性上不斷力求圓滿,自己求進步,也幫助他人進步。不斷力求圓滿,無論是就日常生活的一事而說,或是就德性修養而說,都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

崇基校訓廣懷天下,高瞻至道,遠矚永恆。以「止於至善」之理想誘導學子,啟之以修德,拓之以宏襟,曉之以圓滿,勵之以精進,這是創校先賢深意之所寄,亦是崇基教化精神之所在。

(有興趣詳細深入些了解校訓,可參看〈校訓詳釋〉,此文亦見於 http://www.cuhk.edu.hk/ccc/yy/appx-1
 

Constitution

Organization

(Chinese version only)

 

未圓湖具有向人開放、耐人觀賞、引人思悟的優美環境與文化氣息。

 

湖址原為農田與流水,遙對馬鞍山;六十年代末演變為「荷花池」;九十年代中進行美善工程,改建為「未圓湖」。湖取名「未圓」,「未圓」蘊含「仍未圓滿,須繼續力求圓滿」之意,呼應校訓「止於至善」以圓滿為永恆理想之自強不息精神與開放精神,其義可與校訓互釋互明。 (校訓釋義見 http://www.cuhk.edu.hk/ccc/yy/motto)

 

未圓湖內有荷花池、茶花園、竹林;沿湖還種植了桃花、樟樹、紫薇、睡蓮、黃花風鈴木、串錢柳、垂柳、落羽松、水松、白千層、蒲葵、軟枝黃蟬、勒杜鵑、杜鵑、楓樹等多種花木;湖中飼養大量錦鯉。在众志堂前的湖邊草坡上,用了矮灌木連翹巧植成校訓「止於至善」四個大字。

landmarks 1

 

環湖之池、橋、花、徑,名稱多含理趣:

 

哲徑:環湖小徑取名「哲徑」,提示湖邊漫步時可思考人生哲理,思隨賢哲之路。
拱橋:暗喻人生道路之有起落,安步能通彼岸。
曲橋:暗喻人生道路之有曲折,徐行可達彼岸。
養德池:初為養鴨池,命名諧聲雙關,取「臨池見duck而思養德」之意。養德之思相對於物化的社會與潮流,有淨魂醒心的現實意義。
無憂樹:曲橋北端湖畔之圓形小花圃植有佛教聖樹「無憂樹」,提醒人當以天下憂樂為念。此樹象徵崇基以基督教為本,同時亦具有包容的精神、開放的態度、求同賞異的襟懷。

 

未圓湖英文名稱為 Lake Ad Excellentiam。

 

landmarks 2  landmarks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