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人—記LGBT同學處境探索研究:中期成果分享展覽 性別, 14年2月號, 43屆莊「川」(13-14) 作者:毛 一月尾的某個寒夜,筆者與男友前往女工買宵夜,經過玻璃房時,倏然發現平常只有同學、工友懶洋洋地坐在沙發上的玻璃房,突然佈滿了展版和相片。駐足觀看,原來是一個關於LGBT同學與職員在校園裡生活情況的研究中期展覽。 玻璃房裡的彩虹 這個由社會學系的孫耀東教授及其團隊所策劃的研究,主要是招募中大的LGBT同學、教師與職員,並就他們在校園面對的處境作出訪問。展覽一方面展示出訪問中所收集到的生活面貌,諸如在社交上遇到的問題、課堂上性別不友善的環境、校內缺乏的支援等,另一方面,亦指出了學校的架構裡完全缺乏照顧性小眾同學與職員的措施。展場中央懸掛著受訪者所照的照片,附上了他們自身的描述,例如在工作場所上所受的冷眼、日常生活中不得不隱藏自己的辛酸等;場內播放著團隊重新錄製的真實訪問內容,有些迫不得已要假裝「直男/女」,有些則對身邊不友善的環境感到無奈。 展覽揭示了不少從前我們難以了解的細節,比如說歧視的形式,並非我們想像一般明顯,譬如友人之間說笑,周不時會聽到「This is gay」的嘲諷;同志於愛情路上,不能夠像異性戀伴侶般跟友人訴說樂事與煩惱;在「同志與課室」展版中,甚至提到有教授於課堂上三番四次勸同學「唔好搞﹙同志平權﹚呢啲咁嘅野」。這些生活片段雖然細微,卻正正是大部份LGBT同學於中大環境內感到極大壓力的原因。在這個「不安全」的校園裡,跟別人「出櫃」前往往有極多顧慮,比如身邊人是否可信、相識多久、性別、宗教等。相對之下,遇到直接歧視的情況反而十分少見。 值得留意的是,展覽展示了某些學系,例如教育與醫科的同學,較其他學系的同學承受著更大的壓力,他們對於未來的就業環境亦更為擔心,尤其會憂慮自己的性別身分使其失去工作機會,對此,偏偏系內從來不會有適當配套予以協助。此外,中大內性小眾職員受到的壓迫,於「飯碗」的重要考量上,尤其為甚:他們除了要擔心身邊同事的目光,更需提防喪失工作。 歧視不設防 事實上,展覽中亦有指出,相對牛津大學,香港大學等學府所設有的性別友善措施,例如反性傾向歧視的措施與培訓、為LGB職員支援的網絡等,中文大學的校方竟然完全忽略LGBT群體的需要,從沒設立過任何措施以照顧中大的性小眾同學與職員。歸根究柢,就是沒有專門負責保障校內LGBT群體的組織或部門。 展覽不忘展示出同學給與校方的建議,諸如於雙週會加設有關性別的內容、為LGBT員工提供保障、設立性別友善宿舍等,可惜這些建議並未加以詳述,或是探究實行的可能。 看過展覽後,筆者不免更想深入認識是次的研究計劃,特意約談孫耀東教授,聊聊是次展覽,也聊聊背後的研究計劃。 細說生活 縱觀整個展覽,主要的部分都是性小眾的生活面貌。為何這些細節有其重要性?孫教授提到,這是因為我們缺乏對LGBT群體生活的想像:「一講LGBT就會覺得呢班係啲『唔同』嘅人黎。我覺得呢個想法,令我地唔係好記得其實佢地係大家社會上面嘅一份子,因而我地唔太清楚佢地平常嘅生活究竟會遇到啲咩困難。」這些對於性小眾的了解不足,會導致他們的困難得不到解決。「譬如有一位甚至唔想用男女呢兩個性別去identify自己嘅受訪者,佢會提到自己去廁所個陣遇到嘅麻煩,譬如要等無人去廁所先去,又或者去殘廁咁。呢啲生活例子我地以往係唔會接觸到。」這例子正展示了校內性別友善廁所的缺乏,會使某些性小眾的生活遇到很多障礙。值得一提的是,孫教授表示,本來也不能預計究竟有多少人參與,畢竟這研究計劃是以面對面的方式詳細的訪談。由本來預計的二十多個受訪者,到現在的百多位參與者,實在是喜出望外,同時亦反映了校園內的性小眾並非毫無需求。 研究以外,政策之前 筆者相當同意展現同學的生活面貌的重要性,畢竟我們從來都缺乏這些資訊。但另一方面,相比起感性的分享,當談及實際上的行動,或能夠施行的措施時,卻僅有一塊展版提及學生對校方提出的建議。關於此,孫教授解釋到實際上仍然有很多訪問未完成,現階段提出改善的政策始終欠缺說服力。 不過孫教授承諾,在完成訪問以後,會嘗試聯絡一些相關的單位,去嘗試實行某些性別友善措施。「其實有好多架,好似我地其中有一個展版係講同學對校方提出嘅建議,都暗地裡見到其實有好多野我地想做,譬如週會入面可唔可以多啲攞LGBT有關嘅議題去討論咁,呢個就係啲比較簡單嘅方法去幫助下同學。」 而政策上,孫教授指出明確地寫明對於歧視不會容忍是極為重要。「好多性小眾係因為日常生活入面受到太多壓迫,由細到大都習慣左assume個環境係唔友善,所以係真係需要個環境好明確地去表明友善嘅立場。」同時,孫教授亦覺得有很多性別友善的措施並不需要很多的資源,重點是學校的不同單位有意覺去肯定LGBT存在於我們之間。筆者固然同意表明不容忍歧視的立場極為重要,但立場需要行動配合,譬如有關反歧視的職員訓練,設立LGBT的交流網絡等,其實均需要不少資源。而這些施行的困難,我們又要如何去面對呢?這才是我們真正要反思的問題。 性別友善:由反思「習慣」出發 訪問到最後不忘詢問孫教授,看過展覽以後固然感動,亦對LGBT群體了解更多,但了解過後,我們又應該如何自處?「我諗其中一樣可以做嘅就係唔好係同人交往個陣有太多嘅前設。係ocamp或者同人見面嘅時候,見到個男仔一定會問佢有無女朋友啊,呢啲類似嘅問題都假設左所有人都係異性戀。有時候啲老師都唔為意架,好多同學都反映啲老師絕少用非異性戀嘅例子去講有關婚姻等等問題,又係assume左異性戀係代表左呢個社會嘅大部分。其實啲好細微嘅野,已經會導致到好多嘅問題出現。假如我地能夠拋開呢個假設,已經係友善校園嘅一大步。」 不可停頓的平權之路 展覽內設有留言版,除了勉勵中大的LGBT群體要勇敢面對生活的留言,亦有人留下「很想和你相擁在校園」等感人句子。筆者與男友的關係亦如展覽內容一般,未能公開地訴說。或者就如孫教授所說,在這個我們不敢「現身」的場所裡,展場成為了一個暫時容許我們「佔領」的空間,讓我們在校園裡發聲。 但想深一層,我們不應該停留在玻璃房的霎時感動,筆者更著重的反而是抓緊那情緒,一同推動性別友善的政策,才是真正的出路。期望孫教授與其團隊在往後的研究能夠展示更多性小眾的生活面貌之餘,亦盼望這個研究能夠進一步的向校方反映,讓這些真實的生活故事幫助轉化成更和諧的校園。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 一 = 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