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zior

對右方的照片有何感覺?或,到底可以有甚麼感覺?低俗?色情?藝術?性感?

這些照片在今日色情影像氾濫的年代似乎隨處可見,不管是成人電影,還有坊間諸多標榜「性感」、「誘惑」的寫真—雖然內容都不外乎是不見底的「事業線」、幼嫩白晳的肌膚、一雙修長的美腿、精緻的五官—,胴體填滿了照片方框,畫面中處處都彌漫性的氣味,不留下半點空白的思考空間。

難道這還有甚麼值得稱奇之處嗎?

可是上述出自米原康正的作品卻引來數十萬的粉絲[1] 擁戴關注,這位被喻為日本情色攝影大師的人,當真能與當代其他有名的情色攝影大師荒木經惟和Terry Richardson 相比嗎?暫不論情色攝影怎樣分優劣高下,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米原式」攝影為何能在當下大行其道,以致米原本人也曾笑言︰到哪裏也會有女生主動找他拍性感照。

挑戰作為新的主軸

社會大眾往往對情色予以「下流」、「低俗」等的道德指控,並把色情產業想像成極端邪惡之事,幾乎都把成人電影(下文簡稱AV)女星當成另一個世界的人,一方面為永墮深淵的她們祈禱,另一方面亦以此告誡周遭的人保持距離。事實上她們不時參與日常演出,也過着與常人無異的生活。

然而,情色的元素並沒有因被厭惡而消失︰遊戲中那些讓人噴血的角色造型、洗髮廣告中反覆展示的出浴橋段、各展覽中展示產品的show girl、以至相貌姣好的男星女星在舞台上賣耍身材……如此隨處可見。在香港這繁華的城市當中,「性」早已離開了私密,成為了遊走於日與夜之間的「紅蘋果」。

若我們細心思考,這樣的反差正是隱含我們對於展現身體和情慾的避忌和偏見—身體不應公開,出賣身體是罪惡、不在人前言及性事—,不僅厭惡情色,更怕因情色沾染上丁點罪過。我們到底何以斷言怎樣的性才是道德/不道德呢?早在我們還未產生這個問題之前,社會已經跳過了這問題,從小告訴我們,「性」是不好的,向還未長大的我們大肆宣揚其「恐怖」之處。

但是,是否代表只要我們消費那些情色/性感/誘惑的身體,就足以滿足心底的情慾嗎?正如波希里亞在《論誘惑》寫道︰「性享受只能是另一種更激烈,更痴情的遊戲的借口—在《感官世界》中就是如此,其中的關鍵是通過性享受設法到達並超出性享受的頂點—這是高於純性慾操作的挑戰,因為其邏輯確實讓人頭暈目眩,因為挑戰是一種激情,而性慾只是一種衝動」簡單來說,這並非情慾是否得以滿足的問題,性享受在當下不單單是指性行為或性生活獲得的歡愉,而是混雜了不少挑戰道德規範的快感,偷偷褻玩被視為禁忌的性,甚至將挑戰「恐怖」變成一種新穎的享受方式。


強烈指向色情,而性卻又完全缺席

有如米原對日本當代的AV 產業所作的批評「可以看到有很多是無視女性的情感的性行為。」,正是揭露這種黃色淫穢—一次又一次的高潮,男伴永不落的挺進—的真相︰即使所有觀眾都幾乎知道片中AV 女優都只是在「演出」,但這不妨礙觀眾進行超越尺度的挑戰,以不可思議的近距離觀看性器官,或在想像不到的場景下發生性行為,當然,情節的主軸永遠只有機械性的抽插。《論誘惑》進一步地描述「性」在消費社會的現況︰「一切都太『真實』了,在這種擬真的超級真實中,只有性愛的死亡。在這裏,恰恰性不在場!」真正的性其實已經遠離了影片中的場景,也不存在於觀看的場景,而只是寄身於觀看者的想像之中,縱使觀看者的慾火在劇烈燃燒,身體與畫面中扭曲抽搐的赤裸身軀有着異樣的共嗚……然而,卻沒有嗅覺、沒有味覺、沒有觸感……只有縈繞不絕的叫床聲,但這叫床聲都不過是演出的一角。

在這樣的理解下,性不但不在場,更營造了異質的「性享受」︰所謂理想的「性」,其實只是對成人電影的模仿,模仿進入/被進入、呻吟、以至高潮,一切將會有如戲中所安排的,如此井然有序。說到底,消費社會中常常出現的,只不過是被片斷化、放大化的「性」,是虛擬的、偽造的、模仿的、以及寄居於想像之中的概念。

那些「美麗胴體」所構造的美好性幻想,終究不過是夢一場,色情產業讓觀眾產生了誤會,誤會與片中人發生了遠距離的(性)關係。可是,當我們迷醉於性窺覬的官能刺激之時,畫面中的主角早已離開原地,不知所蹤。

回到米原

我們可以重新審視米原風格的表達手法,由米原對女性身體的觀看方式,把女性身體碎片化或者加以遮掩,和他形容透過溝通和互動,讓女性身體獨特的美態得以展現,到身為觀眾的我們是否能夠在照片中理解到他的意思,能否理解米原想表達「展現現場,批判現場」的意涵。

可以粗略想像所謂色情相片中總有着類似的意象,好比社交網絡上的自拍照,或是書刊報紙上吸引眼球的人像照等等,總是牢牢將色情扣緊於誘惑與身體,但當中的性無疑比AV 中的性更容易流失,更欠缺內容。在此,即使筆者認為米原的作品未能準確傳遞他的意思,但我們不應僅僅評價米原對性壓抑的反抗,性事只是社會對身體的規範的其中一角,正如尼采說過︰「『自我』就存在於身體之中,而自我就是身體」最該重視的不是身體規範的對與錯,而是到底透過規範身體而令「自我」統合的目的為何。簡化而言,或許我們可以相反地問︰到底期望人人都遵守規範到底為了甚麼,在許多言行舉止上一式一樣的社會是否就是我們所期盼的?

[1] ︰見米原康正新浪微博統計。

圖片來源(筆者稍作修改)︰
米原康正部落格
(http://hypebeast.com/blog/yone/)
(http://cexwork.com/blog/yone/)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