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一社工」造福人群?——不!學生輔導人員仍是被剝削的雜工! 社會, 18年4月號, 48屆「秋毫」(18-19), 常刊 雖然現時政府鼓勵學校推行「一校一社工」,但由於只增加資源,而未有對「全方位學生輔導服務」作徹底的檢討,因此新政策出台後,現時的弊處仍會存在。
被撕裂的雛菊——(最後)一名男性性侵倖存者的自白 投稿, 18年4月號, 48屆「秋毫」(18-19), 常刊 「男性性侵倖存者」這個詞語,彷如瀕臨絕種的邊緣方言,無法被翻譯進主流的性暴力語言體系。我們耳熟能詳的倖存者,大多數為女性。根據社署統計,2017年1月至12月,獲呈報的725宗性暴力個案當中,只有3.6%倖存者為男性。 事實上,3.6%這微乎其微的數字,只是冰山一角,還有更多無法統計的男性倖存者匿藏在新聞的空格邊。
Last Order 投稿, 18年4月號, 48屆「秋毫」(18-19), 常刊 孤獨可能是一種選擇,也可能是個人背景造成的情況。今次的主題,我們想讓讀者能夠從文章中探尋自我,同時理解「孤獨」一詞對不同人的意義。或許,孤獨是個中性的詞,又或許它是一種伴隨生命而來的魔咒。孰好孰壞,待你細心閱讀後,再慢慢咀嚼。
一個人,可以嗎? 18年4月號, 48屆「秋毫」(18-19), 副刊, 常刊 上了大學後, 我們好像一直活在群體中,要習慣一套新的語言,要懂得「圍爐取暖」,要yo,要firm,否則你便成了局外人,孤獨一個。大部分的人都怕孤身一人,但為何要怕?為何要避而不談?
對自己的語言負責 校園, 18年4月號, 48屆「秋毫」(18-19), 常刊 雖然中學早有涉獵,同學們已浸淫在中文為官方語言的社會十多年,接受過良好的中文教育,但大學依然要求同學修讀大學中文,只有少數同學得到豁免。有些人覺得無聊,對課堂所學不求甚解;也有人覺得是災難、是地獄,慨嘆上了大學亦無法脫離中文的「魔爪」。然而,大中是否真的有如大家所言,是洪水猛獸,吞噬每個成為其目標的莘莘學子?
若天命在吾——修憲築千里之堤 國際, 18年4月號, 48屆「秋毫」(18-19), 常刊 習近平上任至今,積極消滅黨內異己,以小組架空常設機構,又大搞個人崇拜,早已使其權力無比鞏固,於黨內的地位無人能挑戰。但始料不及的是,他仍然選擇了大費周章,觸動憲法,走出了似乎不必要而又危險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