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撕裂的雛菊——(最後)一名男性性侵倖存者的自白

「男性性侵倖存者」這個詞語,彷如瀕臨絕種的邊緣方言,無法被翻譯進主流的性暴力語言體系。我們耳熟能詳的倖存者,大多數為女性。根據社署統計,2017年1月至12月,獲呈報的725宗性暴力個案當中,只有3.6%倖存者為男性。 事實上,3.6%這微乎其微的數字,只是冰山一角,還有更多無法統計的男性倖存者匿藏在新聞的空格邊。

Last Order

孤獨可能是一種選擇,也可能是個人背景造成的情況。今次的主題,我們想讓讀者能夠從文章中探尋自我,同時理解「孤獨」一詞對不同人的意義。或許,孤獨是個中性的詞,又或許它是一種伴隨生命而來的魔咒。孰好孰壞,待你細心閱讀後,再慢慢咀嚼。

對自己的語言負責

雖然中學早有涉獵,同學們已浸淫在中文為官方語言的社會十多年,接受過良好的中文教育,但大學依然要求同學修讀大學中文,只有少數同學得到豁免。有些人覺得無聊,對課堂所學不求甚解;也有人覺得是災難、是地獄,慨嘆上了大學亦無法脫離中文的「魔爪」。然而,大中是否真的有如大家所言,是洪水猛獸,吞噬每個成為其目標的莘莘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