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上回提到,如果大家仍相信邊緣的、弱勢的議題不等於無重要性或對社會無意義,那麼這類議題是否無出路呢?無標準答案,但可分享一下所見所聞。

另類新聞媒體簡介

觀察現時網上有意識地傳播另類訊息的媒體,大致可以分幾類,現稍作簡介,希望大家循著這些線索,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訊息,自行判斷。(以下主要介紹有報導形式的另類媒體,暫不包括以評論為主的網頁)

一)公共媒體平台

香港的〔香港獨立媒體〕、韓國的 Ohmynews、國際性的independent media centre(簡稱indymedia.org)、亞洲性的 engage media 都大致上是屬這一類。這類媒體強調公民媒體、公民記者,鼓勵將訊息報導去專業化和普及化,是一種媒體民主化運動。平台上有特定的發放言論守則,只要肯遵守這些守則,就人人都可以申請一個戶口,進行報導或評論。由於是開放平台,議題傾向廣泛。這種平台強調平等開放,故非常依靠各公民記者努力供文,否則,很容易因沒有報導而癱瘓。因此,部份平台還是會採取編輯組及特約記者的編制,確保平台維持運作。

二)主題化報導
香港的〔草根.行動.媒體〕和〔舊區更新電視台〕、台灣的〔苦勞網〕和國際性的 LIBCOM 便大概屬這一類。這些平台是有特定群體去提供報導,主題和立場相對第一類是收窄了,但是可以較專注和深入地報導如勞工、市區重建等的議題。

三)立足社群、面向世界

這是指以特定社群抗爭報導作基礎的網站,較顯著的例子有墨西哥原住民自治抗爭的網站。這個 chiapas 是登記在國際 indymedia 群體下面的http://chiapas.indymedia.org/。這個網站以自治社區和支持自治社區的國際社群為對象,除了向外間關注的朋友報導自身的發展狀況,亦不時以社會運動的立場去向自己的社群報導其他地方的新聞。這個媒體除了文字還有網上電台,發展得好完善。

另一個有趣的例子是一群德國勞工運動份子在印度的血汗工廠區搞的〔法裡達巴德勞工報〕(Faridabad Majdoor Samachar)和〔古爾岡勞工新聞〕(Gurgaon Workers News)。一群德藉朋
友與當地勞工們進行了大量深入訪談,之後,一方面把訪談剪輯成片廣為傳播,架設網站持續報導他們的情況及發展,呼喚國際勞工運動的連結。另一方面,媒體也會評論運動發展的情況,
和勞工的運動產生對話,身處運動之中但也保持著一定程度的獨立性。

印刷媒體、在地接觸與互聯網並用

例如〔香港獨立媒體〕每年七一都會印製特刊,把編輯部認為的香港大事向市民廣傳,也會時常搞討論會。〔苦勞網〕曾帶著他們製作的書《工運年鑑》走訪各勞工團體討論運動方向。〔草
根 . 行動 . 媒體〕和〔舊區更新電視台〕的影片報導會每月在舊區街頭見得到,也會鼓勵報導人員作深入的參與式報導。德國朋友在印度的媒體工作,除了互聯網,還包括與當地工友以當地語言定期製作勞工報。

互聯網雖普及,但大量第三世界的人民,或者第一世界城市如香港的基層市民仍未能觸及。同時,互聯網也很容易容讓大家只坐在電腦面前「關注」,效果變成了和主流媒體一樣的「冷媒體」。故此,若要將另類媒體訊息普及化,達到連結而不是隔絕的「暖媒體」,那麼,在地接觸和印刷媒體仍有不可或缺的角色。

自從互聯網普及化,媒體便從需要大量金錢運作的狀態下解放出來,一般平民也可以自己做媒體。可是,也因普及化,商家也很快就盯上互聯網。故此,現時互聯網上雖存有大量另類媒體的聲音,可是,充斥著的卻仍然是主流的訊息。互聯網的挑戰,一方面在於作者們要堅守原則不隨波逐流;二就在於讀者的主動性:只要你主動去找,還是會找得到各種非主流的訊息。

李維怡,19 歲開始參與基層社會運動,關心人民如何可以自主的問題。近十年主要從事藝術培育、各種基層平權運動,及與基層民眾一起搞紀錄片及媒體創作,現為錄像藝術團體影行者之總監。書寫出版結集有小說/詩/畫結集《行路難》(2009) 和《沉香》(2011),及友人合集《走著瞧》(2010)。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