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從幾十年前已經強推重建,希望「更新舊區」,但這不意味重建政策行之有效。相反,市建局為配合發展局「起動九龍東」的啟德發展項目,將啟德打造成核心商業區,鄰近九龍城舊區便首當其衝,被納入重建區。市建局往往以急切發展需要為由推動市區更新,惟所推政策與措施,漠視街坊需要,亦未能回應各個複雜的個案,不禁讓人質疑是否向既得利益者傾斜,令受影響的住戶和商戶日夜為安置問題憂心彷徨。

重建未顧及區內泰裔社群  市建局有歧視之嫌

素來有「小泰國」之稱的九龍城,泰式商鋪林立,且更有不少泰裔街坊及組織紮根社區。2019年二月,市建局正式啟動「啟德道/沙浦道發展計劃」,收回沙浦道31至49號、55至73號,以及啟德道24至82號大廈的單位,將九龍城舊區連接政府於啟德的新發展區。

然而,重建開始時,有街坊表示市建局在重建區張貼的通告只有中文及少量英語,而有關職員多次尋訪不獲的通告亦只有中文版本,網頁更是沒有泰文翻譯。而在市建局第一次舉辦的居民簡介會,更是只有中文的投影片,令受影響泰裔社群未能理解賠償及安置安排。市建局社區發展經理殷倩華更曾在簡介會上對區內有泰國社群感到意外,表示在完成人口凍結工作後才知悉他們的存在。待居民抗議後,市建局方才在第二次的居民簡介會「補鑊」提供泰文翻譯,及後有關的通訊亦終有泰文版本。

收樓程序無意配合居民

市建局在2019年2月22日至2月24日進行人口凍結,登記重建區内的居民和商戶資料,以便安排賠償或安置。3日的人口凍結登記於市建局的辦公時間內舉行,很多居民不得不請假趕回家中,以配合收樓程序,措施明顯無意配合街坊。

當問及街坊從何得知重建迫遷事宜,受影響泰裔街坊王女士憶述首日登記人口凍結的情況,「(市建局人口凍結登記)嗰日係星期五,我一落街就見到好多人企喺度,問過街坊先知原來呢度要拆。」

而當天正在上班的何女士,因收到同鄉合租人王女士的電話,便急忙返回辦理登記手續。而在辦理登記期間,職員雖有減慢語速解釋,但當遇上不明白的地方,何女士亦不敢打斷發問,因此她對自己的權益不太了解。她更補充指,整個登記過程耗時超過 2 小時,幸好得到僱主的體諒,沒有因此剋扣工資。

不懂閱讀中文何女士根本看不懂以中文書寫的文件,幸好得到不少街坊提醒而完成登記程序。當問及會否擔心權益受損,何女士自信道:「唔驚!」。在訪問期間,我們觀察到何女士對重建程序並不熟悉,也許是街坊的照應,才能令她感到安心,市建局明顯未能釐行向街坊解釋清楚程序的責任。

人口凍結分戶出錯

物業除了由核心家庭租住外,合租、親人共住等情況亦普遍,惟每個住戶單位(household unit)需要在人口凍結時分開登記,方知是否合資格獲得賠償。然而,市建局在登記過程中出現錯漏,如有一單位明明有三戶,卻只當作一戶登記。據九龍城重建關注組所知,截至2020年6月,一共有十多戶被錯誤登記。市建局一直拒絕承認問題,要求受影響的居民提出書面要求,但街坊指早已把資料提供給市建局。信後市建局亦未為街坊有更改資料,及後表示會聯絡涉及個案人士作跟進。居民認為登記程序倉卒和混亂,要求市建局更改錯誤資料。

居住定義狹隘 政策缺乏指引

根據市建局現行的安置及特惠津貼政策,只有重建項目內的合資格租戶方能選擇接受安置安排。倘若有關物業以「業主自住」或「空置」的出價基準出售予市建局,當中如有屬於「非租客」或「非業主」的居住人士,當局不會因應他們作出任何安置安排。

張先生自出生起已經紮根九龍城區逾五十年,現時獨自居住在母親生前遺留於重建範圍的住所。張的母親生前並未有立下遺囑,清晰釐定7兄弟姊妹間有關物業的業權分配。因此,即使張先生在單位内居住,但因他並非「業主」或「租戶」,而不獲當局承認他的身份。市建局在張先生釐清業權之前,拒絕進一步跟進後續的賠償或安置安排。張先生直言重建是好事,畢竟區內大廈大多日久失修,但他認為最理想情況是希望市建局能夠做到「原區安置」。對此,張先生坦言感到徬徨,「依家其實都做唔到啲咩,等下(業權釐清)啦。」

然而,即使張先生釐清了物業的業權,無論是某位兄弟姐妹擁有物業,或是大家平分賠償,居住在此的張先生都會因重建而失去永久居所。就算分得七份之一份的補償,出去租屋也不是長遠之計。

受重建影響的居民數量眾多,但情況不盡相同,可是,市建局現行的政策忽略了個案件的複雜性。據關注組所知,現時區内有至少3宗「非業主非租戶」的類似個案,市建局僅要求住戶自行解決,或是接受扣減賠償,被編排去安置大廈。關注組直言做法不合情理。

商戶原區復業前景不明

啓德道和沙浦道一帶的商戶以車房和五金舖為主,一共有9間。車房夥計成哥說,「(疫情之前)每日會大約有四十幾架車過嚟,主要都係洗車、打蠟、維修,總之一切任何關於車嘅嘢都會做。」由於車房設備需要符合消防條例,而較高的樓底亦方便升高汽車,而且新式裝潢的舖頭普遍門口設計窄,「你睇下對面個啲新舖,根本入唔到車。」因此較難在九龍城舊區以外再找到合適舖位。由於熟客都習慣在九龍城一帶保養汽車,「如果舖位同租金合適,都希望可以喺在附近復業。」

重建為業主提供誘因拒絕維修

在市建局公佈重建計劃後,往往為業主提供誘因,拒絕為日久失修的單位提供維修,然而,重建計劃由公布到執行往往動輒數年,租戶在幾年間須忍受失修的居住環境,卻擔心維修要求會給藉口業主加租。上文提及的合租人王女士和何女士正住在失修的住所:牆壁發霉、天花漏水、生鏽的鋼鋼筋外露、露台的門亦關不上,業主不願付出額外成本維修即將重建的樓宇。關注組認為,可行的做法有三。第一是由市建局資助租戶維修,保障居民居所的安全;第二是設立回頭紙制度,假如租客在人口凍結登記後,因單位失修問題而要離開,市建局須確保他們的重建賠償及安置資格會得以保留;第三則是開放重建區內已收購的單位,供遇到嚴重失修問題的租客,以原本的租金租住,直至市建局安置或賠償租客。

小結

不少街坊都認為重建只是為了「更新社區、發展經濟」,都不會極力反對,但當市建局連小至翻譯資訊,大至安置方案,都不把街坊放在眼内,令受影響的人失去居住權,這難道不是本末倒置嗎?頹垣敗瓦背後所承載的歷史乃至社區文化及情感,真的如當局所言能夠在推倒後重來嗎?

當推土機來到泰裔社區,街坊失去的不只是冷冰冰的房屋,而是幾十年來建立的互助網絡。接下來讓我們從兩位街坊及一位商戶口中,探討一下九龍城獨特的泰國社群文化,市建局重建計劃又是如何摧毀這些人際網絡。

撐[九龍城重建原區安置方案]網上集會
主辦:九龍城重建關注組
日期:2021 年 2 月 15 日(星期一,年初四)
時間:下午 2 時至下午 4 時

活動詳情:http://bit.ly/3ac04YF
方案內容:http://bit.ly/3aX4XUN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