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99 期生

深水埗總是給人一種懷舊又市井的印象:傳統技藝和行業、五光十色的霓虹燈、一排排棚下叫賣的小販、讓人意想不到又便宜的小玩意⋯⋯街上的人不是穿著最光鮮的衣服,也未必是充滿活力的年輕人,他們都在這個香港其中一個最老的地區成長和老去。深水埗的其中一個特色,正是縱橫這個社區的幾條特色街。

二戰後,大批內地難民湧港,部份南遷的商家選在長沙灣一帶建造廠房,設立本地生產的「紡線、織造、染布」生產鏈,使深水埗成為香港的製衣業及相關配件的銷售重鎮,紡織業因而在香港開始發展。另外,1953 年的石硤尾大火,令港英政府在深水埗一帶開始發展公營房屋,房屋保障聚集了不少低下階層,同時為當時的工業提供勞動力。

八十年代,南昌街和汝洲街是山寨廠的集中地,不少廠商在住宅大廈樓上設廠。山寨廠的特點為小而精,只需幾名員工,以及幾部衣車,便能生產出傾銷海外的服裝,時裝同時也會在單位內批發出售,商場的零售店知悉樓上門市的地址,會自行上樓挑選買貨。因此深水埗一帶充滿與製衣相關的特色街。


長沙灣道——時裝街

既然深水埗充滿紡織廠,附近自然會有店鋪傾銷時裝,長沙灣道有各種便宜的批發和零售時裝店。

汝州街——珠仔街

汝州街有不少專門售賣「珠仔」和縫紉配件的店鋪。「珠仔」除了可以用作衣服的 裝飾外,也能穿成不同擺設。

基隆街——鈕扣街

基隆街是鈕扣、拉鍊和鉤環的集中地。店家將不同款式的鈕扣展示出來,顧客能從旁邊的小抽屜取出想要的款式。

大南街——皮革街

除了手作的整塊皮革外,更有不少衍生出來的產品供人選擇,如錢包、背包⋯⋯

南昌街——花邊街

花邊即是蕾絲花邊和緞帶,通常會用作衣服的裝飾。店鋪會將花邊捲成一束束掛在架上,整個牆充滿五顔六色的緞帶,顧客可以比較不同花邊的顔色、材質、粗幼等。

棚仔(欽州街臨時小販市場)

由鐵皮和塑膠帆布搭建而成的棚仔,是香港最大的布料市場,附近的製衣廠會將剩餘的製衣布料轉售給小販,因此其特點是數量少、沒有固定款式。由於是剩餘布料,價錢會較便宜,但質量不比其他地方差。


隨著九十年代工廠北移,各種店鋪的生意都大不如前,製衣業在香港也逐漸沒落,成為了夕陽行業。有街坊說傳統店鋪做不住,紛紛出租,令大南街在近年成為文青打卡的好去處。從新潮的皮革店進駐,到極簡主義裝修的咖啡店,每逢周末,區內突然充滿時尚的年輕人,到處拍照和吃喝。深水埗搖身一變,成為新潮與懷舊交集的景點。新潮和時尚確實為深水埗帶來新景象,但危險的是,這些元素往往會與市場價值掛鈎,發展商對地皮垂涎欲滴,業主也終於有空間推高租金,深水埗會否變成大型地產炒賣項目?商場與私樓會否取代原有的地區特色,老店和舊有生活方式是否也即將會被時代「淘汰與瓦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