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民運廿九週年特刊 | 八九.中國 48屆「秋毫」(18-19), 八九民運29周年特刊 悼念胡耀邦逝世只是六四事件的一條導火線,要梳理清楚整件事的始末,我們不應只聚焦於六四本身。本節希望透過拉闊整個歷史脈絡,從改革開放著手理解整件事的前因後果。1978年是中國經濟上的重要轉捩點。當時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由計劃經濟轉向自由市場經濟,改變了毛澤東統治時期人民沒有私產的狀況,同時使百物騰貴。官倒問題頻頻出現、貧富差距拉闊、大量勞動力從人民公社湧入城市……中國內部一片混亂,民不聊生。改革開放確實使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但其不成熟的發展同時衍生出一大堆棘手的社會問題,六四事件也隨之爆發。( 見〈 八九民運的背景〉) 談及六四悲劇,普遍人都會想起中共政府殺害學生的畫面,理所當然地視之為學運。當時,學生率先走上街頭,向政府發表反貪腐、追求民主自由等訴求,得到廣大市民的支持。(見〈重新走進八九民運歷史〉)但與此同時,不同身分、城市的民眾陸續加入,利用天安門廣場作為抗爭地點。北京裏大學的集中,以及天安門廣場的龐大,作為毛時代的政治遺產,均便利了八九民運的動員(見〈如今這個廣場是我的墳墓——政治遺產如何推動八九民運?〉)六四從來都不僅是一場學生運動,卻鮮有人會去主動了解,除學生以外的不同群體在這場運動中的角色。因此,本節希望帶你走進工人、知識份子等民眾的視野,看看他們如何在天安門廣場支援學生。(見〈廣場染過的紅色 工人的振臂與失落〉) 政府的鎮壓為事件畫上句號了嗎?坦克車輾過了學生與政府之間的抗爭,槍聲結束了廣場上各領袖明爭暗鬥的奪權,民眾用血書寫了歷史。所有人被迫噤聲:在街頭接受美國電視台訪問的市民蕭斌,憤怒地講述了政府的暴行,然後被中央通緝,稱其為「歹毒的反革命煽動犯」,及後判刑十年。政府以殺雞儆猴的招數使市民噤若寒蟬。一場腥風血雨後,中國回歸了躁動不安下的平靜。 我們希望從最初的引發點開始,解釋六四事件爆發的原因,將歷史的始末娓娓道出,並透過不同人的角色、身分及觀點,拼湊出一段更為完整的歷史。我們不應只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將其定性為一場學運,而是應該了解當時學生、工人及知識份子等人,如何利用天安門廣場作出抗爭,才能夠明白六四在歷史的長河中並非一點,而是一條鏈。這亦正是今時今日,仍有許多人在維園燭光晚會中喊著「毋忘六四」的原因。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 4 = 卅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