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學生及系友
鄭婧

在從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碩士畢業之後、前往耶魯大學攻讀博士之前,Saichia的gap year是在深圳一個考古工地度過的。「這個遺址是在深中通道規劃會經過的位置,附近也在建一個大型屋苑。一開始是深圳考古所在踏查時發現大量陶片,再調查之下,發現遺址面積超過八千平方米,於是變成了一個大型的發掘。香港和國內不少地方,都有法例規定在進行大型基建之前需要進行考古調查,如果有重要發現,就會進行搶救性發掘。這個的遺址發現比較豐富,我能參加到這次的工作也很興奮,但搶救性發掘和一般有事先計劃的考古研究不同,之後會怎樣發展,仍是未知之數。」

「就好似小朋友會突然鍾意玩芭比娃娃那樣,」Saichia說,她從小就喜歡考古。「我對歷史有莫名的好感,對人類比較原始的生活很好奇,好像冥冥中有一個聲音和自己說,這就是我感興趣的東西喔!連家人都覺得奇怪,『為什麼女兒會喜歡這些東西的呢?』」

本科入讀中文大學人類學系之後,Saichia副修文化承傳學。「其實我不是讀書考試很叻的人,一開始也沒有打算要讀碩士,或者說,那時候都不知道有這樣的path。」直到大學四年級,開始進行畢業習作(Final Year Project)的時候,Saichia才發現學術研究的樂趣。「原來讀書上堂和做研究是這麼不同!我發覺,原來我很喜歡自己去研究一樣東西,嘗試去找答案。」Saichia的畢業習作有關新石器時期的植物考古學(archaeobotany)。「我的指導老師黃慧怡教授很好,她幫我搭了很多路,聯絡到一位在西貢進行搶救性發掘的老師,安排我可以去採集一些泥土樣本。然後我就使用浮選法(flotation):泥土裡面有一些碳化了的種子,碳比較輕,放進水中會浮起,從而可以計算有多少種子、鑑定是什麼類別,從而知道這個地帶曾經有多少以及什麼種類的植物。」

「但因為那時快畢業了,要報讀該年的碩士課程都已經來不及。」其後,Saichia留在人類學系擔任林永昌教授的初級研究助理,也是在這一年,一直受到老師們的鼓勵。「他們一直慫恿我去報學校!也提議我可以考慮到內地升讀,因為考古是要看整個landscape, 香港是連著廣東甚至整個華南地區的,所以也想多點接觸國內的考古研究。」


從香港、北京到美國,求學的地點轉變,Saichia的學術興趣,卻一直在於新石器時期的嶺南地區。她的碩士論文研究廣東揭陽的陶器窯址的生產和流通,在博士階段也計劃做與香港相關的研究。Saichia解釋,新石器時期在南中國,大概是距今一萬到四千年。「我比較關注這個時期,是因為當時人類仍然未有較為大型、複雜的社會結構,我喜歡從簡單的開始理解。另外,新石器時期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是沒有人所書寫的『歷史』的,這樣反而令你看一件事可以更加中立,更加基於現有的data去理解當時的情況,而不是因為史書的記載,就令你已經有了一個既定的認識。」

至於研究的地域,Saichia說,一來是因為她在這裡比較容易獲得第一手資料;二來,她認為香港或者說南邊的海岸線,雖然不是一個常常在歷史教科書裡會看到的地方,但不代表它對於人類早期的歷史演化沒有「睇真啲」的價值。「我在這裡土生土長,覺得這個地方很值得我去了解和思考。當然,我現在年紀還很小,以後想法可能也會有發展和轉變喇!」

私隱政策 免責聲明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 @2021.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