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期大學線

清拆令突如其來 老業主不知所措

2018 年 11 月 20 日

去年1月,太古樓的老業主收到屋宇署的僭建物清拆令,霎時不知所措。信件指,單位圖則內原本用作晾衫的20呎天井被非法填平,並被加建為室內空間,勒令約800戶業主在180日內還原單位。 位於西灣河的太古樓共 …繼續閱讀

138期大學線

放下教鞭 走進梨園——陳澤蕾

2018 年 11 月 20 日

「落花滿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薦鳳台上……」這句《帝女花》的唱詞耳熟能詳,但又有幾多人親身看過這齣戲?曾經在香港盛行的粵劇,如今卻視為老人娛樂。然而,有人甘願放棄大學講師教席,毅然踏上台板、塗上脂粉,演活 …繼續閱讀

138期大學線

古樓煥新生 留屋也留情──專訪李浩然

2018 年 11 月 20 日

記者│楊括 編輯│趙文慧   攝影│楊括 「咔嚓咔嚓」,這個夏日,中環荷里活道幾幅古舊的紅磚牆前,時常出現許多張歡樂的臉孔,當中不乏少男少女。人們「打卡」的對象,是人稱「大館」的舊中區警署建築群,經保 …繼續閱讀

138期大學線

【採訪手記】最「著數」的考試

2018 年 11 月 20 日

記者|陳嘉穎 當初執行編輯提出以文憑試日文科為主題時,我還不知道原來文憑試有「其他語言科目」的考試。一般主流學校都只有「甲類高中科目」,但原來連日文、法文、西班牙文都有得考。當我再仔細翻查教育局的數據 …繼續閱讀

138期大學線

【採訪手記】責任越大,能力也要越大

2018 年 11 月 20 日

記者|曾文謙 電影《蜘蛛俠》有句著名台詞:「能力愈大,責任愈大」。而我作為學生記者,感悟的卻是「責任愈大,能力愈大」。 記者要將不為人知的資訊傳遞大眾,首要追求的是資訊準確,唯有使自己成為議題的半個專 …繼續閱讀

138期大學線

【採訪手記】化繁為簡 讓少數聲音被聽見

2018 年 11 月 20 日

記者|佘思盈 醫療從來不是一個熱門欄目,若談及複雜的藥物或醫療概念,自然嚇怕一般讀者,加上醫療事件不比生活教育事務常見,往往只能吸引到小撮人士閱讀。選怎樣的題目,更顯得是一種藝術。隨著記者與編輯的選題 …繼續閱讀

138期大學線

【採訪手記】為甚麼要做記者,不做醫生?

2018 年 11 月 20 日

記者|冼敏盈 「你們那麼聰明,為甚麼要做記者,不做醫生?」其中一個受訪者認真地問我和拍檔。我們從受訪者口中聽到他們的故事,但有時候,我感覺自己更像受訪者。因為他們經常問這類對於新傳學生而言,十分富哲學 …繼續閱讀

138期大學線

【新秀新論】困在框架裡的通識

2018 年 11 月 20 日

10月中正值大學中期考試的高峰期,我也完成了一科化學考試。看著Eicosapentaenoic acid這些化學用語……對文科生的我來說,實在苦不堪言。大家或者孤疑,為何我讀新聞,卻要選讀化學?其實這 …繼續閱讀

138期大學線

【海外來鴻】幸福的國度 幸福的教育

2018 年 11 月 20 日

在芬蘭奧盧的小區騎著單車,一邊是平靜如鏡的湖泊,一邊是高聳入雲的松樹,冰冷的寒風打在臉上,寂靜中只有齒輪滑動的聲音。經過一間間紅色磚頂的小屋,此起彼落的歡笑聲劃破樹林的清靜。籬笆裡的沙地上,一群穿得臃 …繼續閱讀

137期大學線

通識師訓剎停 準教師憂前程

2018 年 10 月 30 日

自新高中學制推出以來,有關通識科的爭議不絕於耳,數月前更傳出教育局擬改制,通識科可能取消七級評級,改為只有及格與否,甚至由必修轉為選修科。種種流言蜚語傳出之時,各界關注通識科前景之際,有教育學院決定明 …繼續閱讀

1 2 3 4 5 6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