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腸 - 大便隱血測試
大便隱血測試
大腸癌的可怕之處,就是發病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病徵,直至身體出現明顯病徵時已到晚期,但透過定期篩查,便可及早發現病變。如患有大腸瘜肉、腫瘤或發炎等異常現象,都可能會有滲血的情況,並混雜在大便內被排出。可是由於滲血量極少,市民一般很難察覺,而大便隱血測試正正是一種能檢測大便內是否存有肉眼觀察不到的微量血液,因此稱為「隱血」測試。根據醫學研究指出,沒有大腸癌病徵的人士只需每年定期接受大便隱血測試,便可初步了解大腸有否異常出血(陽性反應),能有效減低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本中心提供新式大便隱血測試,只需一個大便樣本,而且檢查前無須戒口。檢查人士只須依照指示,收集少量大便樣本,然後交回本中心進行化驗,過程簡單方便。
- 大腸膠囊內視鏡
大腸膠囊內視鏡
大腸膠囊內視鏡是一款嶄新的內視鏡檢查技術,由數十年前膠囊內視鏡只能應用於食道及胃,及至現時,檢查人士只需透過一顆藥丸般大小、兩端均設有鏡頭的膠囊及細小的數據傳送裝置,醫護人員便可檢視整條大腸內壁的影像。一般檢查通常於9小時內完成,而檢查途中,醫護人員會給予檢查人士服用腸道濡動劑,以協助大腸膠囊於大腸內的濡動,最後,膠囊會自然排出體外。此檢查準確、簡單、亦無需使用鎮靜劑,有效將受試者的不適與不便減至最低。由於此項檢查相對傳統大腸鏡的入侵性極低,較少機會引起穿腸或出血等情況,所以是一種十分安全的大腸內視鏡檢查。與傳統大腸內視鏡無異,為確保大腸膠囊內視鏡拍攝的大腸內壁影像清晰,受試者事前必須要按指示清洗大腸作準備。
- 大腸鏡檢查/乙狀結腸鏡檢查
大腸鏡檢查/乙狀結腸鏡檢查
甚麼是結腸內視鏡(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是一根可屈曲,並於末端裝有鏡頭的軟管,可直接檢視大腸內壁(包括直腸、乙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及盲腸)的情況。如大腸鏡檢查時發現細小瘜肉,醫生會立即把瘜肉切除並送往化驗。如檢查時發現其他異常,會抽取活組織並送往化驗。
甚麼時候需要進行結腸內視鏡(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檢查(又名照腸鏡)可用於篩查或診斷。篩查是指為沒有病徵人士進行檢查,以發現無病徵瘜肉和早期大腸癌。國際指引普遍建議從50歲起,進行大腸癌篩查,例如大腸鏡檢查。多項研究都發現大腸癌篩查時切除瘜肉,阻止其進一步病變成癌症,可減少大腸癌風險。
而高危人士,尤指直系親屬(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患有大腸癌,應提前從40歲起進行篩查。中大最新研究發現,如兄弟姊妹患有高危腺瘤,也有較高機會患有瘜肉,因此及早進行大腸鏡篩查也有好處。
大腸鏡檢查也可用作大腸癌病徵診斷,如大便有血(大便出血)或黏液、腹痛、大便習慣改變、裡急外重(排便後仍有急便感覺)、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或貧血…等。
如何準備結腸內視鏡(大腸鏡)檢查?
當醫生建議進行大腸鏡檢查後,會提供低渣飲食指引、腸道清潔藥物及其服用法予病人,進行檢查前的腸道準備。腸道準備的目的是清潔大腸內的大便,以確保檢查完整及準確。因此,嚴格跟從腸道準備指引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建議服用腸道清潔藥物的人士最好有家人或朋友陪伴。
結腸內視鏡(大腸鏡)檢查過程是怎樣的?
進行大腸鏡檢查時,醫護人員會事先替病人注射適量鎮靜劑及止痛藥,以減輕病人的緊張和不適。隨後,醫生便會將一支柔軟及可屈曲的大腸鏡從肛門放入大腸內進行檢查,檢查過程約為30分鐘左右。若進行檢查時發現有細小瘜肉,醫生會利用鉗子或線圈切除瘜肉,並送往化驗。瘜肉切除不會產生任何痛楚,病人一般都接受大腸鏡檢查。
結腸內視鏡(大腸鏡)檢查後的注意事項
我們會即日提供大腸鏡檢查報告,但若果檢查期間有瘜肉切除或活檢,病理報告將會於數週內儘快提供。病人一般可以即日出院,我們建議病人應該有親人或朋友陪同下離開。同時,我們建議病人當天避免操作重型機器、駕駛或簽署任何重要文件及合同。
結腸內視鏡(大腸鏡)檢查有甚麼風險?
一般來說,由富經驗的醫生進行之大腸鏡檢查是很安全,也不會引起不適。嚴重併發症的風險<1%,包括穿孔、出血和心肺併發症等。如出現併發症,病人或需留院觀察,進行進一步檢查或治療。
- 大腸癌篩查計劃
大腸癌篩查計劃
適合1944-1970年出生人士(由2020年1月1日起)
大腸癌篩查計劃是由政府衞生署資助,替健康狀況合適市民進行大腸癌篩查,參加者需先作大便隱血測試,若結果屬陽性,便可再進行大腸鏡檢查。對於此項有意義的計劃,本中心亦有響應參與,市民可於本中心接受大腸癌篩查計劃的大便隱血測試及大腸癌篩查計劃的大腸鏡檢查,費用全免,如想知道閣下是否適合參與此計劃,請按這裡。
政府大腸癌篩查計劃步驟
- 1. 登記加入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登記方法可按這裡)
- 2. 約見基層醫療醫生參與計劃並領取資料包及大便隱血測試管
- 3. 於家中收集大便樣本
- 4. 把樣本交還指定地點
-
5.1. 如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陰性,你可繼續留意有否大腸癌症狀並每兩年再接受測試 5.2. 如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陽性,醫生將聯絡你講解相關情況,並轉介接受大腸鏡檢查
- 腸道協作計劃
腸道協作計劃
檢查服務—大腸—腸道協作計劃
由於市民對腸道檢查的需求與日俱增,醫院管理局現正推行「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以資助合資格市民到私家醫生接受大腸鏡檢查,使病人有多一項選擇,讓病人可盡早接受檢查,並獲得適切治療,而此項計劃當中,服務包括了臨床評估、大腸鏡檢查及檢查報告解釋。如有需要,醫生亦會為病人抽取組織化驗、切除瘜肉並商討治療及跟進方案,以獲得最大的保障。
請注意,由於此計劃名額有限,故醫管局只會於公立醫院輪候接受大腸鏡檢查的人士當中選擇被列為情況穩定、能夠在家中進行大腸鏡檢查前準備及適合於日間診療設施內接受大腸鏡檢查的人士參與此項計劃。基於此計劃是輪候接受大腸鏡檢查人士收到邀請通知,故輪候人士無需自行申請,而本中心亦為此項計劃的服務提供者。
-
食道及胃 - 胃鏡檢查
胃鏡檢查
甚麼是胃鏡?
胃鏡是一根可屈曲,並於末端裝有鏡頭的軟管,可直接檢視食道、胃及十二指腸的情況。
甚麼時候需要作胃鏡檢查?
若懷疑出現上消化道潰瘍或出血、黑便、胃痛、胃氣脹、心口灼熱、食道癌與胃癌疾病、消化不良、胃酸倒流、吞嚥困難等情況均應接受胃鏡檢查(俗稱照胃鏡)。
胃鏡檢查的事前準備
病人需於胃鏡檢查前六小時禁食。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壓或懷孕,病人須告知醫護人員並聽從指示服藥。若對任何藥物有過敏反應,亦應盡早告知醫護人員。請避免於檢查前酗酒、抽煙或服用不適當份量的鎮靜劑。病人不可駕車前來,應由家人或朋友陪同前來及離開,以策安全
胃鏡檢查過程是怎樣的?
進行胃鏡檢查前,醫護人員會事先替病人的喉部噴上局部麻醉藥,並注射適量鎮靜劑及止痛藥。隨後醫生便會將一支柔軟、可屈曲、直徑約為0.9-1.2公分之胃鏡放進口部進行檢查。當有需要抽取組織,醫生亦可透過內視鏡抽取進行化驗,檢查時間視乎個別情況而定,一般約為15-30分鐘左右,某些複雜的個案可能需時更久。
胃鏡檢查的風險或可能出現的併發症
胃鏡檢查後,病人有機會感到噁心或腹部脹痛等不適。較嚴重的併發症如穿孔、出血、心肺併發症及感染等,但出現機會則少於百分之一。
併發症的出現機率因人而異,故市民作胃鏡檢查前應主動向醫護人員查詢。
胃鏡檢查後的注意事項
胃鏡檢查後,病人須待喉部麻醉藥及鎮靜劑藥力減退後方可進食,以免哽嚥。二十四小時內病人不可操作重型機器、駕駛或簽署任何重要文件及合同。而離開醫院時,應由親人或朋友陪同離開。
胃鏡檢查後如病人出現輕度不適或對檢查結果及藥物有疑問,應於辦公時間內致電本中心查詢。若出現腸胃出血或劇烈腹痛,病人則應立即到附近急症室求診,並向醫護人員說明曾進行胃鏡檢查。
- 超聲波內視鏡(食道及胃)
超聲波內視鏡(食道及胃)
超聲波內視鏡檢查是利用裝有特別設計的超聲波探頭的內視鏡檢查上消化道(食道、胃及十二指腸)和膽胰系統(胰臟、膽管及膽囊),常見適用症包括消化道及胰臟癌/腫瘤、黏膜下層腫瘤、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急性及慢性胰腺炎、假性囊腫及縱隔淋巴。
在檢查中,透過超聲波內視鏡導引幼針穿刺可以抽取良性或惡性腫瘤細胞及組織進行化驗。在進行此檢查前,會先注射鎮靜劑。視乎情況, 一般來說, 超聲波內視鏡檢查需時約20-40分鐘。甚麼是超聲波內視鏡(食道及胃)?
超聲波內視鏡為一兼備有內視鏡及超音波檢查的儀器。超聲波內視鏡一方面能對消化道表面進行觀察,同時亦能透過附於內視鏡頭部之超音波儀器作出靠近病源的超聲波檢查,檢查地方包括上消化道(食道、胃及十二指腸),準確程度亦十分高。醫生能夠利用其高解析度成像,為懷疑有胃及十二指腸腫瘤的病人提供重要的分期資料。當有需要進行細胞及組織化驗,醫生亦能利用超聲波內視鏡導引幼針穿刺 (EUS-FNA) 去採集細胞及組織樣本。
甚麼時候需要作超聲波內視鏡檢查(食道及胃)?
若懷疑患有消化道腫瘤、黏膜下層腫瘤、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胃腸道間質瘤及縱隔淋巴等情況,均可作超聲波內視鏡檢查 。
超聲波內視鏡檢查(食道及胃)的事前準備
病人需於進行超聲波內視鏡檢查前六小時禁食。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壓或懷孕,病人須告知醫護人員並聽從指示服藥。若對任何藥物有過敏反應,亦應盡早告知醫護人員。請避免於檢查前酗酒、抽煙或服用不適當份量的鎮靜劑。病人不可駕車前來,應由家人或朋友陪同前來及離開,以策安全。
超聲波內視鏡檢查(食道及胃)過程是怎樣的?
進行超聲波內視鏡檢查前,醫護人員會先於病人喉部噴上局部麻醉藥,並注射適量的鎮靜劑,以減低檢查時所引起的不適。隨後醫生便會將一支柔軟、可屈曲、直徑約為1.0-1.4公分之超聲波內視鏡經口部進入身體內作出檢查,一般來說,檢查需時約20-40分鐘,某些複雜的個案可能需時更久。
超聲波內視鏡檢查(食道及胃)的風險或可能出現的併發症
超聲波內視鏡檢查後,病人有機會感到噁心或腹部脹痛等不適。超聲波內視鏡檢查(胰膽)較嚴重的併發症如穿孔、出血、心肺併發症及感染等,出現機會則少於百分之一,但情況則會根據病人的情況而有所變化。
併發症的出現機率因人而異,故病人作超聲波內視鏡檢查前應主動向醫護人員查詢。
超聲波內視鏡檢查(食道及胃)後的注意事項
超聲波內視鏡檢查後,病人須待喉部麻醉藥或鎮靜劑藥力減退後方可進食,以免哽嚥。此外,二十四小時內病人不可操作重型機器、駕駛或簽署任何重要文件及合同。而離開醫院時,應由親人或朋友陪同離開。
若病人出現腸胃出血或劇烈腹痛,則應立即到附近急症室求診,並向醫護人員說明曾進行超聲波內視鏡檢查。
- 幽門螺旋菌血清測試
- 幽門螺旋菌呼氣測試
幽門螺旋菌呼氣測試
根據2017年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腸胃科團隊的醫學研究,全球有大約44億人感染可引致消化性潰瘍甚至胃癌的幽門螺旋菌,而幽門螺旋菌呼氣檢查是是幽門螺旋菌測試的一種,它是一種非侵入性、安全可靠的測試,用於診斷病人有否感染幽門螺旋菌。幽門螺旋菌感染可引起慢性胃炎、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及胃癌。該檢查也可以用於服用除菌療程後的跟進檢查。相對於胃鏡檢查,吹氣檢查同樣準確而且完全無不適,但不能診斷胃內是否有其他疾病,如潰瘍等。
此項檢查,受檢者需於檢查前六小時進行禁食,並於兩星期前停止服用抗生素。於檢查時,檢查人士只須根據醫護人員的指示於10分鐘內服食相關藥物並進行兩次的呼氣,幽門螺旋菌呼氣檢查便簡單完成。請注意,曾進行胃部手術人士並不適合作出幽門螺旋菌呼氣檢查。
- 高解像食道阻抗及壓力檢查
- 無線24/48小時Bravo®食道酸鹼度檢查
無線24/48小時Bravo®食道酸鹼度檢查
對象:對抑酸治療反應不佳的胃酸倒流病患者、胃酸倒流手術前評、非心臟病胸口痛
過程:此檢查適用於對抑酸治療反應不佳的胃酸倒流病、胃酸倒流手術前評估、非心臟病胸口痛的患者。此檢查能檢驗病人在24小時或48小時內胃酸湧到食道的情況。醫護人員會處方病人鎮靜劑並利用內視鏡,將一顆膠囊固定在食道上。之後病人可以自行回家,在往後的24小時或48小時內隨身携帶着接收器,並於提供的表格上準確填寫飲食、睡眠及症狀出現的時間。24小時或48小時後,病人須要返回醫院交還表格。膠囊一般會在7-10天內自然排出體外。與傳统的食道酸鹼度檢查相比,無線24/48小時食道酸鹼度檢查更準確,而且引起較少不適。
- 24小時食道酸鹼度及阻抗檢查
肝臟肝臟檢查肝臟檢查
乙肝病毒載量測驗
乙型肝炎病毒載量測試是一種測試慢性乙肝病毒複製水平的方法,對於正在接受治療的病人,可以用作監測治療反應及有否發展成抗藥性。我們的實驗室運用 TaqMan 實時聚合酶連鎖反應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及最新的 ABI Prism 系統量度乙肝病毒基因。我們根據 Eurohep HBV 標準所繒畫的標準曲線,其相關系數值慣常地大於 0.99,而我們的測試所量度的線性範圍由每毫升一百至十億拷貝(20 to 2.0 x 108 IU/ml)。
因此,為了確保受檢者的病情是有醫生跟進,所有測試及檢查均需要有醫生的轉介信。請填妥有關檢查之表格及連同醫生的轉介信,於辦公時間內聯絡本中心職員安排檢查之事宜。
抗藥性變種病毒測試
使用不同的抗病毒藥物會令病毒產生不同的抗藥性基因變異,當抗藥性出現時會令治療變得無效及令肝病惡化。及早確定病毒出現了抗藥性,便可更改藥物治療的組合以控制病毒。我們會為乙肝病毒的聚合酶基因 (Polymerase Gene) 進行聚合酶連鎖反應擴增及直接序列來檢測抗藥性變種。這種測試方式的好處是能夠同時檢測多種不同藥物的主要抗藥性變種。
因此,為了確保受檢者的病情是有醫生跟進,所有測試及檢查均需要有醫生的轉介信。請填妥有關檢查之表格及連同醫生的轉介信,於辦公時間內聯絡本中心職員安排檢查之事宜。
肝臟纖維掃瞄
以無創及零風險的方式去量度肝臟的軟硬及纖維化程度,更新增量度脂肪積聚量的功能。檢查過程十分簡單,醫護人員會把Fibroscan®探頭放於受檢者的肝臟位置,探頭會經過皮膚表面傳送機械波到肝臟,同時亦透過超聲波追蹤機械波的震動程度,「震波」速度越慢,表示肝硬化程度屬輕微;「震波」速度越快,表示肝硬化程度越嚴重。
由於早期的脂肪肝、肝纖維化、肝硬化或肝癌沒有明顯病徵,故建議作定期的檢查,特別是高危人士,以便及早治療和預防。
胰膽超聲波內視鏡 (胰膽)超聲波內視鏡 (胰膽)
甚麼是超聲波內視鏡(胰膽)?
超聲波內視鏡為一兼備有內視鏡及超音波檢查的儀器。超聲波內視鏡一方面能對消化道表面進行觀察,同時亦能透過附於內視鏡頭部之超音波儀器作出靠近病源的超聲波檢查,檢查地方包括膽胰系統(胰臟、膽管及膽囊),準確程度亦十分高。醫生能夠利用其高解析度成像,為懷疑有胰臟膽管腫瘤的病人提供重要的分期資料。當有需要進行細胞及組織化驗,醫生亦能利用超聲波內視鏡導引幼針穿刺 (EUS-FNA) 去採集細胞及組織樣本。除了診斷,超聲波內視鏡也有治療性的應用。例如,超聲波內視鏡導引腹腔神經叢松解術(EUS-CPN)可為有長期痛楚的胰臟癌病人提供有效的癌症相關痛楚緩解,有助改善生活質素。
甚麼時候需要作超聲波內視鏡檢查(胰膽)?
若懷疑患有上膽總管結石、急性及慢性胰臟炎、胰臟囊性腫瘤、胰臟假性囊腫、膽管收窄/閉塞、肝功能檢查異常、阻塞性黃疸等病症、或有需要作胰臟癌 / 膽管癌的分期 +/- 超聲波內視鏡導引幼針穿刺抽取細胞及組織化驗、胰臟癌痛楚緩解、肺癌分期的縱隔淋巴檢查等情況,均可作超聲波內視鏡檢查。
超聲波內視鏡檢查(胰膽)的事前準備
病人需於進行超聲波內視鏡檢查前六小時禁食。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壓或懷孕,病人須告知醫護人員並聽從指示服藥。若對任何藥物有過敏反應,亦應盡早告知醫護人員。請避免於檢查前酗酒、抽煙或服用不適當份量的鎮靜劑。病人不可駕車前來,應由家人或朋友陪同前來及離開,以策安全。
超聲波內視鏡檢查(胰膽)過程是怎樣的?
進行超聲波內視鏡檢查前,醫護人員會先於病人喉部噴上局部麻醉藥,並注射適量的鎮靜劑,以減低檢查時所引起的不適。隨後醫生便會將一支柔軟、可屈曲、直徑約為1.0-1.4公分之超聲波內視鏡經口部進入身體內作出檢查,一般來說,檢查需時約20-40分鐘,某些複雜的個案可能需時更久。
超聲波內視鏡檢查(胰膽)的風險或可能出現的併發症
超聲波內視鏡檢查後,病人有機會感到噁心或腹部脹痛等不適。超聲波內視鏡檢查(胰膽)較嚴重的併發症如穿孔、出血、心肺併發症及感染等,出現機會則少於百分之一,但情況則會根據病人的情況而有所變化。
併發症的出現機率因人而異,故病人作超聲波內視鏡檢查前應主動向醫護人員查詢。
超聲波內視鏡檢查(胰膽)後的注意事項
超聲波內視鏡檢查後,病人須待喉部麻醉藥或鎮靜劑藥力減退後方可進食,以免哽嚥。此外,二十四小時內病人不可操作重型機器、駕駛或簽署任何重要文件及合同。而離開醫院時,應由親人或朋友陪同離開。
若病人出現腸胃出血或劇烈腹痛,則應立即到附近急症室求診,並向醫護人員說明曾進行超聲波內視鏡檢查。
常見適合作超聲波內視鏡診斷治療的疾病:
- 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
- 膽總管結石
- 胰臟炎
- 胰臟囊性腫瘤
- 肝功能檢查異常或阻塞性黃疸
- 上消化道癌症和胰臟膽管癌症的分期
- 上消化道癌症和胰臟膽管癌症的超聲波內視鏡導引幼針穿刺抽取細胞及組織化驗
- 胰臟癌痛楚緩解--超聲波內視鏡導引腹腔神經叢松解術
- 肺癌分期的縱隔淋巴檢查
小腸小腸膠囊內視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