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方輿紀要》
湖廣 > 襄陽府
現今地圖 | 明朝地圖 |
---|---|
|
沒有地圖
|
《讀史方輿紀要》注釋 |
---|
《禹貢》荊、豫二州之域(南漳縣為荊州境,餘皆豫州境)。春秋以來為楚地。秦為南郡、南陽地(習鑿齒曰:秦兼天下,自漢以北為南陽郡,自漢以南為南郡)。漢因之。後漢末,為荊州治(劉表為荊州刺史,徙州治襄陽縣)。曹操得荊州,始置襄陽郡(治宜城縣,以地在襄水之陽,故名),以為重鎮。晉初,亦為荊州治(治襄陽。平吳後,治江陵)。東晉太元中,僑置雍州。宋亦為雍州,治襄陽,郡皆如故。齊、梁因之,並為重鎮。後樑蕭詧初國於此,附庸西魏。西魏得之,改曰襄州。後周因之。隋初廢郡,仍曰襄州(初,西魏置襄州總管府。周、隋因之。開皇六年,又嘗置山南道行臺於此)。大業初,又改州為襄陽郡。唐武德四年,復曰襄州(亦置山南道行臺於此。七年,改為都督府)。天寶初,亦曰襄陽郡。乾元初,復故(山南道及山南東道節度使皆治此。詳見州域形勢。下仿此)。五代梁時,亦曰忠義軍(尋以延州為忠義軍,襄州仍曰山南東道)。宋仍曰襄州(亦曰襄陽郡、山南東道節度,初屬京西路。熙寧五年,分置京西南路,治於此)。宣和初,升為襄陽府。元曰襄陽路。明初,復為襄陽府,領州一、縣六。今因之 |
《讀史方輿紀要》方位 |
---|
東至德安府隨州三百五十里,東南至安陸府三百十里,南至荊州府四百七十里,西南至荊州府夷陵州五百七十里,西至鄖陽府四百十里,北至河南鄧州一百八十里,東北至河南南陽府二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八十里,至南京三千七百里,至京師六千七百六十里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 |
---|
北宋宣和元年 (1119) 改襄州置,治所在襄陽縣 (今湖北襄樊市漢水南襄陽城)。轄境相當今湖北襄樊、襄陽、南漳、谷城、宜城等市縣地。元改為襄陽路。明復為襄陽府。1912年廢 |
《讀史方輿紀要》下級地名 |
---|
湖廣 > 襄陽府 > 襄陽縣 |
湖廣 > 襄陽府 > 襄陽縣 > 樊城關巡司 |
湖廣 > 襄陽府 > 襄陽縣 > 京北郡 |
湖廣 > 襄陽府 > 宜城縣 |
湖廣 > 襄陽府 > 宜城縣 > 華山郡 |
湖廣 > 襄陽府 > 宜城縣 > 雍州 |
湖廣 > 襄陽府 > 南漳縣 |
湖廣 > 襄陽府 > 南漳縣 > 沮州 |
湖廣 > 襄陽府 > 南漳縣 > 寧蠻府 |
湖廣 > 襄陽府 > 南漳縣 > 安定郡 |
湖廣 > 襄陽府 > 南漳縣 > 金廂坪巡司 |
湖廣 > 襄陽府 > 南漳縣 > 方家堰巡司 |
湖廣 > 襄陽府 > 南漳縣 > 重州 |
湖廣 > 襄陽府 > 棗陽縣 |
湖廣 > 襄陽府 > 棗陽縣 > 千金郡 |
湖廣 > 襄陽府 > 棗陽縣 > 鹿頭店巡司 |
湖廣 > 襄陽府 > 谷城縣 |
湖廣 > 襄陽府 > 谷城縣 > 義成郡 |
湖廣 > 襄陽府 > 光化縣 |
湖廣 > 襄陽府 > 光化縣 > 河南淅川縣 |
湖廣 > 襄陽府 > 光化縣 > 襄陽衛 |
湖廣 > 襄陽府 > 光化縣 > 襄陽護衛 |
湖廣 > 襄陽府 > 均州 |
湖廣 > 襄陽府 > 均州 > 均州守禦千戶所 |
總數: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