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方輿紀要》
山西 > 大同府
現今地圖 | 明朝地圖 |
---|---|
|
|
《讀史方輿紀要》注釋 |
---|
《禹貢》冀州地。春秋時,為北狄所居。戰國屬趙。秦為雲中、雁門、代郡地,漢因之。後漢末,元胡大擾,郡縣俱廢。後魏主珪天興中,徙都平城,置司州牧及代尹,又改為萬年尹。孝文太和中遷洛,改置恒州及代郡(時司州改置於洛陽也。)後周並廢。隋以其地屬代、朔、雲三州。唐武德六年,置北恒州,明年廢。貞觀十四年,自朔州北移雲州於此。永淳初,為突厥所破,州廢。開元二十年,復置雲州。天寶初,改雲中郡。乾元初,復曰雲州(《唐志》:大中三年,置大同軍節度。治雲州,割河東雲、蔚、朔三州隸焉,後廢置不一。今詳見七卷州域形勢說。)五代唐置大同軍節度。石晉歸於契丹,置西京,改雲州曰大同府。金因之。元曰大同路。明初改為大同府,領州四、縣七。今仍曰大同府 |
《讀史方輿紀要》方位 |
---|
東至保安州五百里,南至太原府代州雁門關二百九十里,西至大同右衛黃土山墩二百三十里,北至廢宣寧縣貓兒莊一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七十里,至江南江寧府三千五百里,至京師九百里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 |
---|
遼重熙十三年(1044)升雲州置,治所在大同縣(今山西大同市)。轄境相當今山西大同市及左雲、右玉、懷仁、大同、陽高、天鎮, 內蒙古豐鎮、卓資、涼城,河北陽原、懷安等縣地。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大同路。明洪武二年(1369)復為大同府,轄境相當今山西北部內外長城之間及河北蔚縣、淶源等縣地。清轄境相當今山西大同市及山陰、應縣、懷仁、渾源、廣靈、靈丘、大同、陽高、天鎮,內蒙古集甯市、豐鎮縣、興和縣、察哈爾右翼中旗、察哈爾右翼前旗等地。1912年廢 |
《讀史方輿紀要》下級地名 |
---|
山西 > 大同府 > 大同縣 |
山西 > 大同府 > 大同縣 > 單于府 |
山西 > 大同府 > 懷仁縣 |
總數: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