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方輿紀要》

搜索字串: 或 [ 字元索引 ] 或
省級單位: 北直 | 南直 | 山東 | 山西 | 河南 | 陝西 | 四川 | 湖廣 | 江西 | 浙江 | 福建 | 廣東 | 廣西 | 雲南 | 貴州

山東 > 兗州府

現今地圖 明朝地圖
《讀史方輿紀要》注釋
《禹貢》徐、兗二州之域,春秋時屬魯。戰國初屬魯,後屬楚,亦為齊、宋之疆。秦置薛郡。漢為魯國及泰山、山陽等郡地。後漢為魯國、任城國及山陽等郡。晉為魯郡。宋為高平、東平、魯郡等郡地(元嘉三十年,移置兗州,治瑕丘。沈約《志》:兗州刺史後漢治山陽昌邑,魏晉治廩丘。武帝平河南,治滑臺。文帝元嘉十三年,治鄒山,又寄治彭城。二十年,兗州省入徐、冀二州。三十年復置。杜佑曰:《禹貢》兗州在濟、河之間,因濟水發源為名。周置兗州,始兼及今郡之境。其在《禹貢》,則宅徐之方,而受兗之名也。然自劉宋以前,兗州徙治不一,其以兗州專治瑕丘,則自宋元嘉末始也。)後魏亦為魯郡等郡。北齊曰任城郡。隋初,置兗州。大業初,又改為魯郡。唐初,徐圓朗據其地。武德五年,復置兗州。天寶初,亦為魯郡。乾元初,復故(尋置兗、鄆等州節度於此。乾符三年,賜號泰寧軍。)五代因之(周廣順二年,罷泰寧軍,以慕容彥超拒命也。)宋仍曰兗州(亦曰魯郡泰寧軍節度。)政和八年,升為襲慶府。金亦曰兗州(大定十九年,更軍號曰泰定軍。)元因之,隸濟寧路。明初,亦隸濟寧府。洪武十八年,升為兗州府,領州四、縣二十三。今亦曰兗州府
《讀史方輿紀要》方位
東至江南海州五百六十里,南至江南徐州三百六十里,西南至河南歸德府四百十七里,西北至東昌府三百八十里,東北至濟南府三百三十四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見上,至江南江寧府千二百三十里,至京師千二百三十五里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
明洪武十八年 (1385) 升兗州置,屬山東省。治所在滋陽縣 (今山東兗州市),轄境包括今山東平陰、陽谷、菏澤、曹縣、單縣、魚臺、微山、郯城、臨沂、泗水等縣市間地。清轄境縮小,包括今山東棗莊、滕州、鄒城、汶上、陽谷、甯陽、泗水、兗州等市縣地。1913年廢
《讀史方輿紀要》下級地名
山東 > 兗州府 > 嵫陽縣
山東 > 兗州府 > 曲阜縣
山東 > 兗州府 > 曲阜縣 > 鬥雞臺二所
山東 > 兗州府 > 寧陽縣
山東 > 兗州府 > 鄒縣
山東 > 兗州府 > 泗水縣
山東 > 兗州府 > 滕縣
山東 > 兗州府 > 滕縣 > 沙溝集巡司
山東 > 兗州府 > 嶧縣
山東 > 兗州府 > 金鄉縣
山東 > 兗州府 > 魚臺縣
山東 > 兗州府 > 單縣
山東 > 兗州府 > 城武縣
山東 > 兗州府 > 城武縣 > 兗州護衛
山東 > 兗州府 > 城武縣 > 滕縣守禦千戶所
山東 > 兗州府 > 濟寧州
山東 > 兗州府 > 濟寧州 > 魯橋巡簡司
山東 > 兗州府 > 濟寧州 > 嘉祥縣
山東 > 兗州府 > 濟寧州 > 巨野縣
山東 > 兗州府 > 濟寧州 > 巨野縣 > 安興墓巡司
山東 > 兗州府 > 濟寧州 > 鄆城縣
山東 > 兗州府 > 東平州
山東 > 兗州府 > 東平州 > 汶上縣
山東 > 兗州府 > 東平州 > 東阿縣
山東 > 兗州府 > 東平州 > 平陰縣
山東 > 兗州府 > 東平州 > 陽谷縣
山東 > 兗州府 > 東平州 > 壽張縣
山東 > 兗州府 > 東平州 > 壽張縣 > 梁山巡司
山東 > 兗州府 > 曹州
山東 > 兗州府 > 曹州 > 曹縣
山東 > 兗州府 > 曹州 > 定陶縣
山東 > 兗州府 > 沂州
山東 > 兗州府 > 沂州 > 羅滕鎮巡司
山東 > 兗州府 > 沂州 > 郯城縣
山東 > 兗州府 > 沂州 > 費縣
山東 > 兗州府 > 沂州 > 郯城縣 > 磨山巡司
山東 > 兗州府 > 沂州 > 費縣 > 毛陽川巡司
山東 > 兗州府 > 沂州 > 費縣 > 關陽川巡司
總數: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