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土 (包括子部件) 共 54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10
漢字部件金文形義通解
甲金文象地上堆起的土塊之形(許進雄、李孝定、徐中舒)。小點象土粒。本義是土堆,引申表示土地。
甲金文象地上堆起的土塊之形(許進雄、李孝定、徐中舒)。小點象土粒。本義是土堆,引申表示土地。一說象祭祀土地的神主,即後來的「」。古時封土立石以為祭祀土地的神主(彭裕商、戴家祥、張世超)。小點象對地主行灌禮(白川靜)。
甲骨文讀為「」,是土地之神(王國維),《合集》14395:「尞于土」。甲金文表示領土、土地,《合集》36975:「西土受年,吉。」表示西土有好收成。大盂鼎:「受民受疆土」,《尚書.洛誥》:「誕保文武受民」。又表示與上天相對之下土。哀成叔鼎:「永用禋祀,死于下土,以事康公,勿或能怠。」「」釋讀為「」,表示主祭,《左傳.成公五年》:「國主山川」,杜預注:「主,謂所主祭。」「死于下土」即主祭山川之神(馬承源)。五年琱生簋:「僕庸土田」,相當於《詩.魯頌.閟宮》:「土田附庸」(孫詒讓)。金文「𤔲土」是官名,相當於典籍的「司徒」,主管土地、農業生產,偶爾帶兵出征和冊命時作儐右。南宮乎鐘:「𤔲土南宫乎」。
《說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凡土之屬皆从土。」
金文從「」,「」聲,「」在左,「」在右。金文用作人名或地名,意義不詳。
《說文》表示學習政事,見習試用,「學也。从人从士。」徐鍇《繫傳》作「士聲」。段玉裁注:「訓仕爲入官,此今義也。古義宦訓仕,仕訓學。」朱駿聲:「猶今言試用也。」
甲骨文「」會草(即「」)從泥土裏長出來之意,本義是生出、生長。
甲骨文「」從「」從「」,「」下之「」象土地之形。全字會草(即「」)從土地裏長出來之意,本義是生出、生長。
早期金文承甲骨文之構形,後於「」下加一點作飾筆,後又變一點為一橫,於是「」下之「」變為「」。小篆構形取義大體相同,仍不失「」自土地上生出之意象。《說文》:「生,進也。象艸木生出土上。」許慎訓生為「進也」,當為引申義。
甲骨文指生育,《合集》34078:「其𠦪(禱)生于高匕(妣)丙」,指向高妣丙祈求生育。另甲骨文有「生月」一詞,與「茲月」相對,指下月。《合集》8648正:「生月多雨。」字又用作形容詞,指活生生的、鮮活的,《合集》116正:「乎(呼)取生芻鳥。」《合集》10270:「其隻(獲)生鹿。」另,甲骨文有「多生」一詞,讀作「多姓」,與經典所謂「百姓」同。一說以為「多生」應讀作「多甥」,指周室的宗子,可備一說。
金文「」指生育,叔尸鐘:「而[食成]公之女,𩁹(粵)生弔(叔)尸」,「」為發語詞,全句指[食成]公之女誕下叔尸。又指發生,中山王方壺:「隹(唯)逆生禍,隹(唯)順生福。」又指有生命的,中方鼎:「王乎(呼)歸(饋)生鳳于王」,指王命令人把活生生的鳳鳥送給王。《孟子.萬章上》:「昔者有饋生魚於子產,子產使人畜之池。」另字於用於月相名,豐卣:「隹(唯)六月既生霸乙卯。」又「」指性命,蔡姞簋:「彌氒(厥)生霝(令)冬(終)」,「彌生」文獻作「彌性」,即有圓滿的生命,「令終」即是善終的意思。全句為一祈求圓滿生命之語。另「」又可讀作「」,兮甲盤:「其隹(唯)我者(諸)侯百生(姓)。」
戰國文字「」指生育,《清華簡二.繫年》:「十又四年,厲王生宣王,宣王即位。」又指生存,與「」相對,《上博竹書一.緇衣》簡19:「此㠯(以)生不可奪志,死不可奪名。」
甲金文從土從止,止象腳趾之形,有行走之意,象人自土丘出發之形。止是聲符,甲骨文用義不詳,金文用作氏族徽號。《說文》:「阯,基也。從𨸏(按︰即阜)止聲。址,阯或從土。」據《說文》,「」乃「」之或體,參見「」。
從「」從「」,「」亦聲。本義是均勻、平均。
從「」從「」,「」亦聲。戰國文字或從「」聲。金文土形皆寫於勻形之內,至秦簡文字「」、「」才形成左右結構,為小篆所本。本義是均勻、平均。《說文》:「均,平徧也。从土从勻,勻亦聲。」一說字形象把土地平均分配的意思(康寶文)。
傳世文獻中「」表示本義的例子如《詩.小雅.北山》:「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鄭玄箋:「王不均大夫之使。」《論語.季氏》:「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也表示遍及、普遍。如蔡侯鐘:「均子大夫,建我邦國」,「均子」猶言「諸子」。(參《金文形義通解》)又如《墨子.尚同下》:「是故古之聖王之治天下也,千里之外有賢人焉,其鄉里之人皆未之均聞見也,聖王得而賞之。」
」表示調和、協調之意。如蔡侯鐘:「定均庶邦,休有成慶。」表示安定調和諸侯眾國。(參《金文形義通解》)又如《詩.小雅.皇皇者華》:「我馬維駰,六轡既均。」毛傳:「均,調也。」
」表示衡量。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後漢書.文苑列傳》:「又曉習邊事,均量軍政,皆得事宜。」
」作副詞表示皆、都。如《商君書.墾令》:「均出餘子之使令,以世使之。」《宋史.職官志十》:「大抵祠館之設,均為佚老優賢,而有內外之別。」
」是古代校正樂器音律的工具。如《國語.周語下》:「律所以立均出度也。」韋昭注:「均者,均鍾木,長七尺,有絃繫之以均鍾者,度鍾大小清濁也。」
古無「」字,皆作「」,至魏晉間始用「」字。如《文選.成公子安〈嘯賦〉》:「音均不恆,曲無定制。」李善注:「均,古韻字也。」
金文從「」,「」聲,「」表示山丘,與「」同,秦公簋:「十又二公,才(在)帝之坏」,表示秦之先公在上帝所居之高山大丘,也即在帝之庭、在帝之旁的意思(王輝)。
《說文》:「丘再成者也。一曰瓦未燒。从土不聲。」
甲金文從「」,「」聲,本義為美好。
」字《說文》所無,甲金文從「」,「」聲,本義為美好,是「」字之初文。《方言》卷一:「凡好而輕者,趙魏燕代之間曰姝,或曰妦。」《廣雅.釋詁一》:「妦,好也」。《集韻》:「㛔,同妦。」從字形上看,甲骨文「」字原本為左「」右「」,發展到金文「」寫於「」的右上方,並明顯變小。
卜辭疑用作人名,如《合集》21568:「巫妦」,意謂姓名為妦的女巫。
古詩賦用其本義,如唐代皮日休《桃花賦》:「妦妦婉婉,妖妖怡怡」。
甲金文從「」從「」,「」是聲符,「」是意符,「」的本義是一種樹的名稱,即甘棠,又名杜梨。
《說文》:「杜,甘棠也。从木、土聲。」
甲骨文辭殘,意義不詳。金文用作古國名,《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在唐為唐杜氏」,杜預注:「唐、杜二國名」,《竹書紀年》卷下:「冬十月,王師滅唐,遷其民于杜。」古杜國在今陝西西安東南。
從「」從「」,本義為古代村民聚居的地方。
從「」從「」,本義為古代村民聚居的地方。「」字初見於西周金文,從「」從「」,會土田可居之意。西周金文「」、「」中劃貫通,晚周以後習慣將土旁豎筆上的圓點延伸為短橫,遂為篆文「」字所本。《說文》:「里,居也。从田,从土。凡里之屬皆从里。」一說先民農業有所發展、田地有所耕植以後,始能定居下來,故從「」從「」會「居也」之意(參戴家祥)。今簡化字將從「」,「」聲的「」字並入「」,參見「」。
金文用作本義,如令方彝:「里君」,表示里中之長;亦表長度單位,如中山王鼎:「方數百里」;亦用作「」,與「」相對。如伯䢅鼎:「里(裏)幽」,表示衣服內裏是黑色的。
戰國竹簡用其本義,如《睡虎地秦簡.封診式》簡15:「居某縣某里」;亦用作長度單位,如《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簡131:「二百里外必死」;亦通作「」,表示治理,如《郭店簡.語叢一》簡54:「臤(賢)者能里(理)之」。
漢帛書「」亦通作「」,表示道理,如《馬王堆.天下至道談》第65行:「牝牡之里(理)」,意謂雌雄的道理。
從「」,「」聲。本義是斜坡,即傾斜的地形。
從「」,「」聲。戰國楚系文字亦有從「」的字形。本義是斜坡,即傾斜的地形。《說文》:「坡,阪也。从土,皮聲。」如中山王兆域圖:「丘平者五十尺,其坡五十尺。」《後漢書.鄧張徐張胡列傳》:「徐縣北界有蒲陽坡,傍多良田,而堙廢莫修。」唐代韋應物〈野居〉:「逐兔上坡岡,捕魚緣赤澗。」
」也是唐宋時期對翰林學士的俗稱。南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五》:「俗稱翰林學士為坡,蓋唐德宗時嘗移學士院於金鑾坡上,故亦稱鑾坡。」又以「金坡」借指翰林院。如北宋王安石〈純甫出僧惠崇畫要予作詩〉:「金坡巨然山數堵,粉墨空多真漫與;濠梁崔白亦善畫,曾見桃花靜初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