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耤 |
|
UTF-8 | E8 80 A4 |
---|---|
大五碼 | E3A1 |
倉頡碼 | 手木廿日 |
Matthews | 767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2773;(二版)2964 |
康熙字典 | 891 |
Unicode | U+8024 | |
---|---|---|
GB2312 | ||
四角號碼 | 5496.1 | |
頻序 A/B | 0 | 5422 |
頻次 A/B | 0 | -- |
普通話 |
j![]()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耤 | 帝耤千畝也。古者使民如借,故謂之耤。从耒,昔聲。〔秦昔切〕 (93 / 88) | 耒 | 𦔡 |
形義通解 |
---|
略說: 甲骨文從「耒」從「丮」從「止」,象耕者手足並用,以耒發土耕田的情景(裘錫圭),本義是耕作。或改從「昔」為聲符。 55 字 詳解: 甲骨文象一人持耒,以一足踏耒,使耒尖入土,用以耕耤的形狀(唐蘭)。金文或把象人形的「丮」簡省為象手形的「又」。古文字凡從人形表示某種動作的字,常常可以省去人形大部分而只保留手形(劉釗)。秦文字則直接把「丮」旁省略,變成從「耒」,「昔」聲。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耕作,《合集》220:「乎(呼)耤于陮,受㞢(有)年」,意謂命令在陮地耕作,得到好收成。 金文表示耕作,令鼎:「王大耤農于諆田」,意思是王在諆田大規模耕作,指天子親耕,勉勵農業生產。又見「耤田」一詞,典籍作「籍田」、「藉田」,即所耕之田。𧧬簋:「令女(汝)乍𤔲土(徒),官𤔲耤田。」《詩.周頌.載芟.序》:「載芟,春籍田而祈社稷也。」鄭玄箋:「籍田,甸師氏所掌,王載耒耜所耕之田,天子千畝,諸侯百畝,籍之言借也,借民力治之,故謂之籍田。」《漢書.文帝紀》:「夫農,天下之本也,其開藉田,朕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漢書.董仲舒傳》:「今朕親耕藉田以為農先」。《說文》:「𦔡(耤),帝耤千畝也。古者使民如借,故謂之耤。从耒,昔聲。」 447 字 相關漢字: 耒,丮,止,昔,又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 |
黃p32 | 周p136 | ||||
李p196 | 何p227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v. | plough |
瀏覽次數: 3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