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鼎 (包括子部件) 共 14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則 | 戰國竹簡「鼎」往往寫作「貝」,為小篆所本。今天「則」字中的「貝」其實是古文字「鼎」的訛寫。竹簡「鼎」形或簡為「目」形,下加二橫為簡化符號。 金文表示使遵守法則,師詢簋:「不(丕)顯文武,膺受天令(命),亦則殷民。」意謂顯赫的周文王、武王,承受天命,使殷商遺民遵守周朝的法則。又用作連詞,中山王方壺:「辭禮敬則賢人至」。又表示鑄刻、記載,𠫑羌鐘:「明則之于銘」,意謂明晰地刻畫在銘文中。 戰國竹簡用作連詞,《郭店簡.五行》簡6:「[不]安則不藥(樂),不藥(樂)則亡(無)惪(德)。」《郭店簡.五行》簡29:「和則樂,樂則又(有)惪(德)。」《郭店簡.尊德義》簡33:「不忠則不信」。《上博竹書一.緇衣》簡17:「則民慎於言而謹於行」。《上博竹書二.從政甲》簡7:「不敬則事亡(無)城(成)」。《上博竹書七.武王踐阼》簡14:「敬勝怠則吉」。《清華簡一.耆夜》簡11:「母(毋)巳(已)大藥(樂),則終以康,康藥(樂)而母(毋)忘(荒),是隹(惟)良士之䢍䢍。」 漢帛書通假為「測」,《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道原》第170行:「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則(測)也。」 | ||||||||||||||||||||||||
貞 |
| 有外國學者指出卜辭「貞」字並非如《說文》所言是「卜問」的意思,而是校驗、校證、試驗(test)的意思。 早期甲骨文借「鼎」字為「貞」字,因為「鼎」、「貞」的讀音十分接近,後來在「鼎」上加上「卜」,以表示占卜。又「鼎」形之簡化與「貝」字形近,故後世漸訛為從「卜」從「貝」的「貞」字。 金文有時又用「貞」字來表示「鼎」,指食器。簡言之、甲骨「貞」、「鼎」(即寫作「鼎」的「貞」字)多表示貞卜,而金文「貞」字多表示食器之「鼎」,亦有用作人名。 「貞」、「鼎」、「鼒」形近易訛,參見「鼎」、「鼒」。 | |||||||||||||||||||||||
員 | 古文字從「鼎」之字往往訛為「貝」,為小篆所本。金文上部所從的圓形中間或加一點,訛變為「日」,參𨾊弔𣪕。 後來「員」用來表示人員,故加「囗」為意符分化出「圓」專門表示圓形,「囗」也是由圓圈變來的。 甲骨文用作地名。金文用作人名,員鼎:「王獸(狩)……王令員執犬」。戰國竹簡讀作「損」,表示損傷,《郭店楚簡.老子乙》簡3:「為道者日員(損)」。又通假為「云」,表示說,《郭店楚簡.緇衣》簡9:「《寺(詩)》員(云)」,「《詩》云」即「《詩》說」。 漢帛書用作本義,讀為天圓地方之「圓」,《馬王堆.却穀食氣》第6行:「員(圓)者天也。」 《說文》:「員,物數也。从貝,囗聲。凡員之屬皆从員。𪔅,籒文从鼎。」 | ||||||||||||||||||||||||
側 | 《說文》:「旁也。从人則聲。」段玉裁注:「不正曰仄,不中曰側。」 | ||||||||||||||||||||||||
勛 | |||||||||||||||||||||||||
測 | 「測」可表示猜度。《禮記‧少儀》:「毋測未至。」鄭玄注:「測,意度也。」 「測」還表示水的深度。《爾雅‧釋言》:「潛深,測也。」郭璞注:「測,亦水深之別名。」 | ||||||||||||||||||||||||
鼎 | 「鼎」的下部本來不構成獨立部件,戰國文字為了較容易記憶,故寫作「火」形。另亦有以兩畫省略「鼎」字下部的字形,參見《郭店簡.老子甲》簡35。 甲骨文「鼎」用作本義,《合集》31000:「新異鼎」,指新鑄的優異的鼎(劉興隆)。另,字又用作動詞,或指以鼎盛載,《合集》30997:「其鼎用三玉、犬、羊。」甲骨文常見「鼎龍」一詞,《合集》6484正:「鼎龍。」于省吾以為「鼎」讀作「當」,指現在;「龍」讀作「寵」,指寵祐,全句指現在能得上天之寵祐。 金文用作本義,毛乍寶鼎:「毛乍(作)寶鼎。」羕陵公戈:「獻鼎之歲。」另,金文「鼎」或用作「貞」,利𣪕:「珷征商,隹(唯)甲子朝,歲鼎(貞)克䎽(聞),夙又(有)商。」「歲貞」指歲星正在其位,屬一種吉兆,利於征伐。銘文全句指武王征伐商國,甲子日的早晨,能夠聽聞歲星正在其位,迅速佔有了商地(王輝)。張政烺認為利𣪕文例「鼎」用作「當」,指歲星正當南天,姑備一說。金文「鼎」又用作人名,鼎乍父乙甗:「鼎乍(作)父乙尊彝。」 戰國竹簡用作本義,《包山楚簡》簡254:「一鼎。」另,字又用作「則」,《郭店簡.老子甲》簡35:「勿(物)壯鼎(則)老。」 | ||||||||||||||||||||||||
賊 | 金文表示傷害、加害,散氏盤:「余有散氏心賊,則鞭千罰千」。「心賊」即「賊心」,表示有加害之心。《史記.衛康叔世家》:「為武庚未集,恐其有賊心。」 | ||||||||||||||||||||||||
遉 | 金文從「辵」從「貞」,「貞」是聲符,「辵」旁所從的「止」和「貞」旁字形都有訛變。金文讀作「貞」,《廣雅.釋詁》:「貞,正也。」無叀鼎:「遉(貞)側虎臣」,「貞側」意思同「正側」,「正側」指正面和側面,泛指前後左右(參馬承源)。 「遉」後世同「偵」字,《洪武正韻.敬韻》:「遉,邏候也,廉視也,探伺也。亦作偵。」 | ||||||||||||||||||||||||
隕 | 金文引申表示喪失,中山王鼎:「憚憚𢢜𢢜,恐隕社稷之光。」 「隕」可表示毀壞、敗壞。《管子‧中匡》:「古之隳國家隕社稷者,非故且為之也。」 「隕」也可表示失去、喪失。《詩‧大雅‧綿》:「肆不殄厥慍,亦不隕厥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