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衣 (主部件) 共 22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裔 | 根據段玉裁、張舜徽的研究,「裔」的本義指下身衣服垂下來的末端,即接近腳部之處。簡言之,「裔」即衣邊,《漢書.藝文志》:「亦六經之支與流裔」,顏師古注:「裔,衣末也。」故「裔」有邊遠、邊沿、末尾之意,《方言》:「裔,末也。」「水裔」指水邊,《楚辭.九歌》:「蛟何為兮水裔?」王逸注:「蛟當在深淵而在水涯。」意謂(蛟龍應在深淵,)為何出現在水邊?邊遠地區稱為「荒裔」,南方邊遠炎熱之地稱為「炎裔」,東方邊遠之地稱為「東裔」,四方邊遠之地稱為「四裔」,「投諸四裔」指流放到四方邊遠地區,「裔民」指被放逐到邊遠地區的人。年代久遠的子孫稱為「裔」、「苗裔」,《楚辭.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這裏屈原自述家世,意謂他是高陽的遠世子孫。王逸注:「苗,胤也;裔,末也。」朱熹集注:「苗裔,遠孫也。」金文有「裔孫」一詞,表示遠世子孫,陳逆簋:「陳屯(純)裔孫逆,乍(作)為㞷(皇)祖大宗簋。」意謂陳純的遠孫名叫逆,為遠祖大宗(指嫡系長房)鑄造了盛食物的器皿。《風俗通》:「趙之先與秦同祖,其裔孫曰造父。」意謂趙國的祖先與秦國的祖先相同,其(趙國先祖的)遠孫名叫造父。 「裔」表示邊遠,「裔裔」表示四散流布的樣子。《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先後陸離,離散別追。淫淫裔裔,緣陵流澤,雲布雨施。」此處形容天子狩獵的盛況,意謂(獵者)先後分散,分散追逐(野獸),四散流布,遍及山陵水澤,其範圍之廣,好比漫天遠布的浮雲和大雨。又表示步履輕盈的樣子,《文選.左太沖〈蜀都賦〉》:「紆長袖而屢舞,翩躚躚以裔裔。」意謂卷起長袖而接連舞動,姿態輕盈飄逸。 「裔」是現行較罕見的姓氏,分布於上海、浙江、江西、安徽、山西等地。春秋時齊國有裔款。此外,古代不少大臣以「裔」為名,如五代的馬裔孫、韓昭裔、趙光裔等。 成語「昭裔借書」記述五代十國時期,毋昭裔向人借書,別人很不情願,他後來發憤讀書,成為後蜀國的宰相,並主持印行書籍,使蜀地文化復興。 而「蔡裔殞盜」記述東晉時期,蔡裔曾以如雷的吼聲,嚇死兩個潛入屋中的盜賊。 | |||||||||||
裕 | 金文從「衣」,「谷」聲,用作地名和人名,意義不詳。 《說文》:「裕,衣物饒也。从衣谷聲。《易》曰:『有孚,裕無咎。』」段玉裁注:「引伸爲凡寛足之偁。」 | |||||||||||
裘 | 金文增從「又」或「求」為聲符,而毛衣之形又省去毛形作「衣」,使「裘」從象形字變為形聲字。 甲骨文用作地名,金文用作姓氏,又用作本義,表示皮衣,庚壺:「衣裘」。 《說文》:「裘,皮衣也。从衣求聲。一曰象形,與衰同意。凡裘之屬皆从裘。求,古文省衣。」「求」與「裘」甲金文中是兩個不同的字,《說文》誤合為一。參見「求」。 | |||||||||||
靳 |
| 「靳」又借指夾在車轅中的兩隻馬。《左傳.定公九年》:「吾從子,如驂之靳。」杜預注:「靳,車中馬也。」 金文從「束」從◎從「衣」從「斤」,「斤」是聲符,「衣」是義符。金文讀作「靳」,表示套在轅馬胸前的皮革,彔白簋蓋:「朱虢靳」,表示用紅色熟皮做的靳(參郭沬若)。 | ||||||||||
奪 | 郭店楚簡《緇衣》簡38:「此以生不可敓志,死不可敓名。」(按:「敓」今本《禮記.緇衣》作「奪」) 從《禮記》此語可見,「奪」或「敓」字除主要解奪取外,又可引申為「失去」或「沒有」。《說文》:「奪,手持隹失之也。从又、从奞。」段玉裁注:「引伸為凡失去物之偁。凡手中遺落物當作此字。今乃用脫為之。而用奪為爭敓字。」 「奪」字「失去」這一義項今天雖已不傳,但《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一語,還是值得世人仔細玩味的﹗ | |||||||||||
裨 | 金文從「衣」,「卑」聲,表示甲衣。[冬戈]簋:「裨冑」,「裨冑」當指護身之甲。《說文》:「萆,雨衣,一曰衰衣。」古代的甲,是用皮革制成鱗甲形的小片連綴起來的,與蓑衣之形相近,所以可以稱裨(參唐蘭)。 《說文》:「裨,接益也。从衣卑聲。」段玉裁改為「裨,接也,益也。」注云:「按本謂衣也。引伸爲凡埤益之偁。」 | |||||||||||
褚 | 「褚」又指絲綿衣服,《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上褚五十衣,中褚三十衣,下褚二十衣。」顏師古注:「以綿裝衣曰褚,上中下者綿多少薄厚之差也。」「褚衣」即綿衣,上褚、中褚和下褚的分別在於衣服的絲綿數量的多少,絲綿愈多,衣服愈厚。又可解作袋、囊。《集韻.語韻》:「褚,囊也。」《莊子.至樂》:「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全句指袋小不可裝大東西,井繩短不可以汲取深井裏的水。 金文用作人名,八年新城戈:「冶褚」,即鑄造這把戈的工匠名褚。 漢竹書「褚」通「貯」,用作儲蓄之意。《馬王堆.十問》簡47:「氣將褚(貯)。」即真氣將得到貯存。古書「褚」亦通「貯」,儲藏、儲蓄之意。《左傳.襄公三十年》:「取我衣冠而褚之。」杜預注:「褚,畜也。」洪亮吉《春秋左傳詁》:「貯、褚古字通。高誘《呂覽注》引此即作『貯』。」 漢帛書借「褚」為「緒」。《馬王堆.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明君》第445行:「已而大君非壹(一)褚(緒)輿邦而積於兵者」,「一緒」即一事、一是。全句指後來的君主沒有專心一意在其國家並聚集其軍隊。 「褚」又用於姓氏,漢印有褚成、褚延年等;歷代褚姓名人,如西漢時補述《史記》的褚少孫、唐代著名政治家、書法家褚遂良等。 | |||||||||||
奮 |
| 後期金文加從「攴」,所從的「衣」至小篆訛變為「大」。金文「奪」字中之「衣」形至小篆亦訛變為「大」。參見「奪」。睡虎地秦簡、馬王堆漢帛書「衣」訛變為「亦」。 金文表示振動,搖動,中山王鼎:「奮桴䢅(振)鐸」。「奮桴」即「奮枹」,表示搖動鼓槌,亦即擊鼓。《周禮.地官.小宰》:「徇之以木鐸」,鄭注:「古者將有新令必奮木鐸以警眾,使明聽也。木鐸,木舌也。文事奮木鐸,武事奮金鐸。」《廣雅.釋詁》:「奮,動也。」《廣韻.問韻》:「奮,揚也。」又用作人名。(參《金文形義通解》) 戰國竹簡表示奮發、振作,《上博楚竹書五.三德》簡1:「芔木須旹(時)而句(後)奮」,表示草木等待適合的時節而後才能奮發生長。 《說文》:「奮,翬也。从奞在田上。《詩》曰:不能奮飛。」段玉裁注:「田猶野也。」 | ||||||||||
褱 | 金文表示思念、懷念,沈子它簋:「沈(沖)子其顧褱(懷)多公能福。」「沈子」讀為「沖子」,指童子。參見「沈」。又表示心中懷有、胸懷,班簋:「文王孫亡(無)弗褱(懷)井(型)」,意謂文王之孫沒有不胸懷模範、典型。又表示給予,史牆盤:「受(授)牆爾𪓐福,褱(懷)祓彔(祿)」,兩句句意相同,意謂授給牆多福。《詩.檜風.匪風》:「懷之好音」,毛亨傳:「懷,歸也。」「歸」有饋贈之義。又通假為「鬼」,伯[冬戈]簋:「隹(唯)用妥(綏)神褱(鬼),唬(效)前文人」,意謂以安寧神鬼,效法前世有文德的人。「褱」與從「鬼」聲的「褢」字有異文關係,《漢書.外戚傳》:「褢誠秉忠」,顏師古注:「褢,古懷字。」玄應《一切經音義》十八「懷孕」作「褢孕」。又表示安撫、招來,毛公鼎:「率褱(懷)不廷方」,意謂安撫不來朝覲的方國。陸賈《新語.道基》:「附遠寧近,懷來萬邦。」 簡帛文字用作謚號,《清華簡二.繫年》簡35:「以其子褱(懷)公為執(質)于秦」,意謂讓他的兒子懷公在秦國作人質。又表示懷有,《上博竹書一.孔子詩論》簡7:「褱(懷)尔明惪(德)」,《馬王堆.老子甲本》第75行:「是以聖人被褐而褱(懷)玉」,意謂聖人身穿粗布衣,而胸懷美玉。 又借「鬼」為「懷」,表示安撫,《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簡46-47貳:「君鬼(懷)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殹(也)。」 《說文》:「褱,俠也。从衣,眔聲。一曰:橐。」 | |||||||||||
褻 | 金文表示親近、近身,毛公鼎:「小子師氏虎臣𩁹(與)朕褻事,以乃族干吾王身。」一說「褻事」相當於「近身侍御」、「親近侍從」(楊樹達),一說「褻事」相當於「執事」,表示左右近臣(王輝),兩說意思相通,皆表示近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