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日 (主部件) 共 32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炅 |
| 《說文》:「炅,見也。从火、日。」段玉裁注:「按此篆義不可知。」從出土古文字材料,可知「炅」是「熱」的異體。《馬王堆.老子甲本》第18行:「趮(躁)勝寒,靚(靜)勝炅,請(清)靚(靜)可以為天下正。」傳世《老子.第四十五章》:「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炅」見於傳世《素問》,用法和「熱」十分相似。如《素問.舉痛論》:「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又如:「寒則氣收,炅則氣泄。」裘錫圭推測古本《素問》原來全用「炅」字,後人改「炅」為「熱」又改之未盡,故全書「炅」、「熱」錯出。也有可能原來就是「熱」、「炅」並用。 | |||||||||||||
匽 | 「匽」最初從「乚」從「日」從「女」,「妟」是聲符,「乚」象室外的廷地,張世超等認為「匽」會女子站在廷中日下之意。 金文表示喜樂,典籍作「宴」或「燕」,秦公鎛:「以匽皇公,以受大福」,沇兒鎛:「以匽以喜,以樂嘉賓,及我父兄庶士。」邾公牼鐘:「以樂其身,以匽大夫,以喜者(諸)士。」又用作國名和地名。 | ||||||||||||||
昜 | 後來「昜」字已很少用,加意符「日」造「暘」字,《說文》:「暘,日出也。从日,昜聲。」加意符「阜」造「陽」字(象陽光照射在山丘上,因為陽光常照在山的南面,故山的南面稱為「陽」)。《周禮.秋官.柞氏》「令刊陽木而火之。」賈公彥疏引《爾雅》:「山南曰陽。」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此陰陽正字也,陰陽行而侌昜廢矣。」 「昜」引申有光明、開明義,《說文》:「昜,開也。从日、一、勿。一曰:飛揚。一曰:長也。一曰:彊者眾皃。」《說文》:「陽,高朙也。从𨸏,昜聲。」 甲骨文讀作「陽」或「暘」,表示陽光,《合集》11499正:「大𢼄(啟),昜(暘、陽)」,意謂天空大大放晴,陽光普照。又用作地名,《合集》20631:「才(在)昜」。「昜」讀作「陽」,又表示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永盂:「易(賜)畀師永厥田:𣻦(陰)昜(陽)洛疆眔師俗父田」,意謂賜給師永田地:洛河南北兩岸的土地和師俗父的田地。 金文讀作「揚」,表示稱說,如中山王圓壺:「敢明昜(揚)告」,意謂膽敢明白地說。張政烺:「『敢明陽告』即『敢昭告』。」《論語.堯曰》:「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昜」讀作「揚」,又表示答謝、頌揚,伊簋:「對昜(揚)天子休」,意謂頌揚天子的蔭庇。又表示飛揚、遠播,沇兒鐘:「中(終)翰且昜(揚)」,意謂鐘聲高飛遠揚。又讀為「鍚」,五年師[方史]簋:「盾五昜」,表示盾上有五個圓銅泡(殷瑋璋、陳平、王輝),《禮記.郊特牲》:「朱干設鍚」,即朱紅色的盾上設有銅泡。 「昜布」是布幣名,是春秋戰國時期空首布的一種,因為正面右邊有「昜」字而得名。「昜」即是「陽」,皆為帶有「陽」字的地名,如「宅陽」、「晉陽」、「安陽」等。 「昜」是現行較罕見的姓氏,分布於今廣東省新會、廣西省灌陽、云南省河口及河北省香河等地。 | ||||||||||||||
春 | 甲骨文用作本義,用以紀時。如《合集》9660正:「來春不其受年。」貞問明年沒有豐收。從卜辭的內容來看,商代一歲只分為春、秋二時,四時的劃分是後世才出現。(參于省吾) 金文亦用作本義,如䜌書缶:「正月季春元日己丑。」又用作諸侯名和地名,如十五年相邦春平侯劍「相邦春平侯」、壽春府鼎「壽春𢊾(府)鼎」。 戰國竹簡也用本義,如《清華貳.繫年》簡67:「今春亓(其)會者(諸)侯,子亓(其)與臨之。」又用於書名,指古代的編年體史書《春秋》,如《郭店簡.六德》簡25:「雚(觀)者(諸)《易》、《春秋》則亦才(在)壴(矣)。」 傳世文獻裡「春」從春天引申比喻生機勃發。如唐代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北宋范成大〈雨後東郭梅開〉:「司花好事相邀勤,不著笙歌不肯春。」又指喜色,如北宋王安石〈送潮州呂使君〉:「呂使揭陽去,笑談面生春。」 「春」還表示男女情欲。如《詩.召南.野有死麇》:「有女懷春,吉士誘之。」南朝齊王融〈詠琵琶〉:「絲中傳意緒,花裏寄春情。」 | ||||||||||||||
昧 | 金文從「日」,「未」聲,作上下結構,與小篆作左右結構不同。金文見於「昧喪」一詞,金文「昧喪」文獻作「昧爽」,表示拂曉時分,晨光熹微之時。免簋:「昧爽,王各(格)于大廟。」《尚書.牧誓》:「時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說文》:「昧爽,旦明也。从日未聲。一曰闇也。」 | ||||||||||||||
昴 | 昴宿今日天文學上稱作昴星團 (Pleiades nebula, M45), 是天上能以肉眼觀測到的最亮的星團,由七顆極為密集的中度亮星和無數光度微弱的小星組成,由於這一獨特形態,昴星團又被稱為七姊妹星團,而中國古代稱之為「白毛頭」,亦以此故。《史記.天官書》:「昴曰髦頭,胡星也,為白衣會。」按昴星星氣如雲煙縈迴,故稱「白衣會」,後世星象家附會為凶兆。如張守節正義:「昴七星為髦星,胡星,亦為獄事」,即以昴星為刑獄之事的象徵。 金文用作地名,敔𣪕:「內(入)伐[氵𡧮]、昴、參泉、裕敏、陰陽洛」,表示攻打昴等地。 秦簡中「卯」讀為「昴」,指昴星。《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三月》簡85:「卯(昴),邋(獵)、賈市吉。」全句指有昴星,打獵、買賣都是吉利的。 曾侯乙墓出土漆盒蓋上有朱書二十八宿之名,即以「茅」通假為「昴」。 | ||||||||||||||
昶 | 金文從「日」從「永」,「永」有長久之意,故《說文》訓「昶」為日長也。《說文新附》:「昶,日長也。从日永,會意。」金文用作姓氏,昶仲鬲:「昶仲無龍乍(作)寶鼎。」 | ||||||||||||||
夏 |
| 「夏」字於甲骨卜辭中用作貞人名。金文字形多變。首先,商代金文與甲骨文同,上從日下從頁,用作人名。西周晚期從日從頁從女,「頁」象人形而突出頭部,女乃「止」的訛變,金文人形下部常有添加「止」,象腳趾之形。而「日」形又有省去中間一點,呈一圓形,隸定後訛作「口」。春秋早期秦公簋、秦公鐘「夏」字省去日形,加左右「爪」形,隸作「𦥑」,象兩手。春秋晚期「頁」下的「止」形移至「日」形或「口」之下,以使字形左右平衡,從足從頁,與戰國璽印及《汗簡》古文相同。《說文》古文作「𠍺」,與戰國燕系璽印文字字形近,足字上部從人從一從目,應是「頁」的訛變。參見「頁」。 「夏」是朝代名,夏代文明影響中國深遠,於是相沿為中國人的代稱。《說文》:「夏,中國之人也。从夊从頁从𦥑。𦥑,兩手;夊,兩足也。」小篆「夏」省去日形,從頁從夊從𦥑,夊是「止」之訛變,與金文中秦國文字字形相同。學者或據秦公簋字形以為象舞者手容及足容,與「雩」同字(戴君仁);此乃據「夏」的省形立說,不盡可信。(參湯餘惠) 金文用為人名,又表示華夏,指中原國家、中原之人。秦公簋:「虩事蠻夏」。《書.堯典》:「蠻夷猾夏」孔傳:「夏,華夏。」又表示中原地區之音樂,典藉作「雅」,甚六鐘:「台(以)夏台(以)南,仲鳴媞好。」鐘銘「夏」指中原之樂,「南」則指南國之樂。《詩.小雅.鼓鐘》:「以雅以南,以籥不僭。」「夏」即是「雅」,在此指周樂。又是古水名,噩君啟舟節:「逾夏」,指經過夏水。《楚辭.九章.哀郢》:「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王逸注:「江、夏,水名也。」據說冬天枯涸夏天流動,所以名為夏水。此外還用作朝代名、楚曆月名、地名等。 一說「夏」最初為中原古部落名,沿用為中國人的稱呼,也泛指中國;故黃河和長江流域的民族稱為「諸夏」,以別於四方「蠻」、「夷」、「戎」、「狄」。徐灝:「夏時夷、狄始入中國,因謂中國人為夏人,沿舊稱也。」(參漢語大字典) 又「夏」字在馬王堆帛書中有借作「憂」,表示憂慮。《馬王堆.戰國縱橫家書》:「不利於國,且我夏(憂)之。」參見「憂」。 | |||||||||||||
宴 | 金文表示宴饗,典籍作「燕」,噩侯鼎:「王休宴,乃射。」《易.需》:「君子以飲食宴樂」鄭玄注:「宴,享宴也。」又表示喜樂、安樂,娛樂賓客,配兒鈎鑃:「台(以)宴賓客,台(以)樂我者(諸)父。」《左傳.成公二年》:「臧宣叔曰:『衡父不忍數年之不宴』杜預注:「宴,樂也。」又用作人名,宴簋:「宴用乍(作)朕文考日己寶簋。」 《說文》:「宴,安也。从宀妟聲。」段玉裁注:「引伸爲宴饗。經典多假燕爲之。」 | ||||||||||||||
時 | 銘文表示時常,中山王壺:「於(嗚)虖(呼)﹗允哉若言﹗明蔡之于壺而旹(時)觀焉。」即銘刻是言於壺上以時常觀看。戰國文字中「時」可音近通作「寺」、「詩」、「侍」、「是」等,如長沙子彈庫《楚帛書》「四寺(時)」、《郭店楚簡.性自命出》「時(詩)箸(書)」、《馬王堆.養生方》「侍(時)節」等。石鼓文「時」讀作「是」。《書.堯典》:「黎民於變時雍」傳:「時,是也。」《睡虎地秦簡》、《馬王堆漢墓帛書》「時」字所從之「寸」下面一劃亦有寫於上面之例,詳參「寸」。 此外,商承祚、嚴一萍、馬如森等認為甲骨文有從之、日的「時」字,按此字當為「之日」的合文(饒宗頤、姚孝遂),意為「是日」,參見「之」。 |